1979年,解放军战士王发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28年过去了,当妻子得知他的

生而宅命 2025-04-03 23:05:34

1979年,解放军战士王发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28年过去了,当妻子得知他的葬身之地后,不惜贷款2000元千里去给他扫墓,当妻子来到王发坤墓前时,嚎啕大哭道:“发坤,我来给你交任务了!” 2007年的春天,云南屏边革命烈士陵园里,六十三岁的李金花在墓碑前泣不成声。她双手颤抖地摘下几朵鲜红的杜鹃花,轻轻放在丈夫王发坤的墓前,嚎啕大哭道:"发坤,我来给你交任务了!" 这是李金花第一次来到丈夫的墓前。自从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后,她已经等待了整整二十八年。得知丈夫葬身之地后,她不惜贷款2000元,从贵州威宁县的大山深处历经千辛万苦赶来,只为完成一个迟到的约定。 "如果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军大衣就送给他。"李金花至今还记得那个包裹里的信。那是1979年王发坤上战场前寄来的最后一封信,里面装着一件军大衣和一封信。信中王发坤写道:"父亲去世,家里盖房子,我总共借了乡亲们3000多块钱,欠的账你一定替我还上,咱人走了,账不能赖!" 当时李金花只有26岁,正值青春年华。丈夫牺牲的消息传来,她悲痛欲绝。看着那封信,她在夜里默默流泪,却从未想过放弃丈夫的嘱托。她把所有抚恤金全部用于偿还债务,可这远远不够。于是,她白天在田间地头劳作,晚上做些零活贴补家用,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 "当年我就想,这辈子都是他的人了。大不了娘仨饿死,去跟他团聚。"李金花从未改嫁,尽管不止一次有人劝她重新组建家庭。她住在简陋的土房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分一厘积攒着钱。 整整十一年后,她终于把所有欠款还清了。那一天,她独自一人来到村口的小山坡上,仿佛是在对着天空中的丈夫宣告:"发坤,我替你还清了所有的债。" 然而,她始终不知道丈夫埋葬在何处。每年清明节,她只能在家里点上一支蜡烛,摆上丈夫生前爱吃的饭菜,遥祭远方的英魂。直到2007年,通过一位老战友的联系,她才得知丈夫安葬在云南屏边革命烈士陵园。 "我一定要去看看他,"李金花坚定地说,"我已经等了太久了。"为了筹集路费,已经年过六旬的她再次借钱,只为了圆这个迟到的心愿。 那是在1978年深秋,一封来自边防部队的信件让贵州威宁县海拉乡的李金花喜出望外。信中,丈夫王发坤写道:"已联系好地方工作,我马上就可以回去和你们团圆了!"那一刻,李金花抱着熟睡的孩子,眼角挂着欢喜的泪花。服役十年的丈夫终于要回家了,一家人再也不用过分离的日子。 王发坤1968年入伍,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晋升为副连长。十年军旅生涯让他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人,每次军事训练他都名列前茅。同时,作为丈夫和父亲,每逢部队放假,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回家中,陪伴妻儿。如今,转业的申请已获批准,团聚的日子近在眼前。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来得猝不及防。1979年初,中越边境局势骤然紧张。突如其来的战争打乱了王发坤的转业计划,让他陷入了两难抉择。此时的他完全可以按照正常程序转业离开,没有人会怪罪他。但看着战友们紧锣密鼓地备战,作为有经验的老兵,他心中清楚自己的价值。 经过一夜辗转反侧,王发坤做出了决定。他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我暂时不转业了,对越反击战打响了,国家正需用人,此刻我不能逃避,身为军人,就应该保家卫国,虽战死亦无憾!" 收到信后,李金花强忍泪水,回信支持丈夫的选择:"我和孩子在家里等你平安归来。"她不知道,这竟成了夫妻俩最后的通信。 王发坤随部队来到边境前线。在对周登251高地的攻坚战中,他在营部会议上主动请战:"营长,这个任务就交给我吧,我负责带队向高地发起冲锋!"战斗中,面对越军强大的火力,解放军战士们寸土必争。就在部队即将攻占山顶时,一个暗堡突然出现在前方,一名新兵因为没有注意到这个危险。千钧一发之际,王发坤毫不犹豫地扑上去,将新兵推开,自己却被子弹击中,永远倒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王发坤的牺牲激发了战友们的斗志,他们最终成功占领了周登251高地。战后,他被授予二等功,1983年10月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反映中越边境作战题材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风靡全国。片中塑造的战斗英雄梁三喜,其原型就是王发坤。电影讲述了梁三喜为国捐躯,其妻用抚恤金偿还丈夫生前所欠战友钱款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却鲜有人知道现实中的李金花付出了更多。

0 阅读:0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

生而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