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侄女在北京开饭店,曾被人吃霸王餐,饭店还曾被打砸。 一阵风卷着落叶打着旋,北京的一条街道上,毛小青匆匆赶到自己的餐厅前。眼前的景象让她心头一震:门窗破碎,桌椅翻倒,几位厨师捂着伤口坐在一旁。1996年,这家刚开不久的"毛家菜"餐厅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 三楼洗浴中心的老板怀疑毛小青餐厅的后厨扎了他的车胎,二话不说,带着十多个人冲进餐厅一阵乱砸,还把三名厨师打伤。派出所民警建议私了,但毛小青摇了摇头:"不行,我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这时,几位曾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老同志劝她:"小青啊,你何必这么委屈自己?只要你亮明身份,谁还敢欺负你呢?"面对这样的建议,毛小青只是轻轻一笑:"我不能那样做。" 其实,毛小青是毛泽东的堂侄女,她的父亲毛泽连是毛主席排行第九的堂弟。与普通人想象中的"高干子女"不同,毛小青的童年并不富足。1954年1月出生的她,从小看着失明的父亲在崎岖的山路上摸索前行,常常"跌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 毛泽连12岁就当上了革命通讯员,在一次任务中左眼碰到树杈受伤,因没能及时医治,最终导致双目几乎失明。建国前夕,毛主席邀请堂弟到北京团聚。在开国大典那天,毛泽连来到中南海,两兄弟激动地抱在一起。看到堂弟的眼睛,毛主席心中一阵酸楚,立即安排儿子毛岸英陪他去北京协和医院治疗。 尽管如此,毛泽连的眼睛也只恢复了一点点视力,只能看到模糊的光亮。此后,毛主席每年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300元接济这个双目失明的弟弟。而毛泽连常常将这些钱分给其他困难的乡亲,从不为自己多留。 1959年,5岁的毛小青第一次见到回韶山探亲的毛主席。乖巧的小女孩站在伯伯面前,毛主席亲切地抚摸着她的头,问长问短。这一幕被新华社记者拍下,成为毛小青一生最珍视的照片。 十年后,15岁的毛小青随父亲在中南海住了两个月。当时正值中苏关系紧张,少女心中萌生了参军的想法。她鼓起勇气向毛主席提出请求,希望他能帮忙。 毛主席慈祥地笑着说:"你这个年代跟你姑姑那个年代不一样了。你姑姑没有读过书,14岁就嫁人了。现在是新中国,在部队也要文化,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你还是回去多读点书,再过两年到部队去也不晚。" 这是毛小青人生中唯一一次向毛主席"开后门",尽管被拒绝,她并不怨恨。回到韶山后,她认真读完高中,通过正规考核成为湖南军区通讯站的一名战士,后来又考上桂林陆军学校。 "困难再多,多得过毛主席当年从井冈山到北京吗?"每当遇到创业困境,毛小青总是这样告诉自己。作为"毛家首商",她打破了毛家"不准经商"的家规,在北京创业的道路上走得艰辛而坚定。 一切始于1996年的一个电话。当时还在湖南省旅游局汉城大酒店担任经理的毛小青,接到了在北京工作的弟弟毛坚平的来电。弟弟兴奋地说:"姐,毛家菜在京城火起来了!我老板想邀请你来北京开店,推广正宗的毛家菜。" 这个提议让毛小青心动却又犹豫。毛家家规明确规定不准后代经商,这一步要迈出去需要多大勇气?果然,当她宣布准备"下海"开饭店时,几乎所有毛家人都反对。正当她准备放弃时,堂姐李讷站了出来:"现在是市场经济,大家都在争相恐后地下海,我们毛家就应该落后吗?你就甩开膀子干吧,毛家人中我第一个支持你。" 就这样,毛小青从亲戚那里借了12万元,带着一批跟随她打拼了3年的湘妹子北上创业。她曾回忆说:"我从来没那习惯,毛主席是我伯伯,就想要背靠这棵大树,就要有人来帮我。毛主席跟我爸说过,不要给人家添麻烦,我也从小被灌输一种教育:要夹着尾巴做人,要老实本分。" 创业之初,困难接踵而至。没有经验的她在签合同时被人诈骗,后来虽然打赢了官司,但正赶上非典,损失惨重。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餐厅还要面对三十多个管理单位的监管,以及一些顾客故意吃霸王餐的行为。 为了打造正宗的毛家菜,毛小青不惜工本找到了毛主席厨师生前留下的菜谱,并加以整理丰富。为了保持湘菜的正宗风味,许多调料都直接从湖南采购。她每天都亲自在店里查看菜品质量,听取顾客反馈,甚至亲自挑选服务员的店服式样,力求既大方又时尚。 这份匠心终于赢得了回报。随着"毛家菜"的口碑渐长,毛小青美食城在北京开起了连锁店。每年12月26日毛主席的诞辰纪念日,餐厅都会向就餐的客人赠送一碗长寿面,寄托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2008年10月,毛小青还率团前往香港参加饮食文化交流活动,香港《明报》以"火红年代毛所爱,肥而不腻毛家菜"盛赞了这次交流。
主席侄女在北京开饭店,曾被人吃霸王餐,饭店还曾被打砸。 一阵风卷着落叶打着旋,北
生而宅命
2025-03-31 00:20: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