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叶嘉莹先生的诗句“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辨,融合了佛教思想与人文关怀。 1. **佛教空性与慈悲的辩证** - **“如来原是幻”**:源自《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强调如来超越形相,本质为空性。此句破除对佛陀形象的执着,指向真理的无相本质。 - **“何以度苍生”**:提出疑问并非否定救度,而是探讨如何在空性中践行慈悲。大乘佛教主张“空悲双运”,菩萨虽知诸法皆空,仍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济世,体现“以无所得故”的智慧。 2. **对偶像崇拜的超越** - 诗句暗含对宗教形式主义的反思。佛陀的“幻”并非虚无,而是提醒众生勿执著于外在崇拜,应向内寻求觉悟。真正的度化在于启迪众生自性,而非依赖外在权威。 3. **儒释道思想的交融** - **佛家空性**与**道家“无为”**相通,均强调超越执著;**儒家济世精神**则赋予“度苍生”现世意义。叶嘉莹或许借此表达:即便洞悉生命虚幻,仍愿以入世情怀承担教化责任,如她本人历经坎坷却坚守教育,以诗词渡人。 4. **诗意的哲学追问** - 结构上,前句断言后句设问,形成张力,引导读者思考存在与意义的关系。答案隐含于问中:唯有放下对“度”的执念,方能以无住之心行慈悲之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般自然。 5. **个人生命体验的投射** - 叶嘉莹一生多艰,诗作常透露出对苦难的超越。此句或映射其心境:承认人生如幻,却以诗教为舟,在无常中寻觅永恒价值,实现自我与苍生的共渡。 此诗并非否定信仰,而是以诗性智慧揭示宗教与生命的深层真谛:在虚幻中觉醒,于无执中行愿。叶嘉莹以寥寥十字,架起一座连接形而上哲思与现世关怀的桥梁,彰显了“以幻修真”的生命境界。
叶嘉莹: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叶嘉莹先生的诗句“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蕴含
郭淮谈人啊
2025-03-28 12:30: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