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衣哥诉网暴者案:认罪难抵四年恶,法律终亮剑 2025年2月18日,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诉网暴者侮辱诽谤案在江苏徐州经开区人民法院开庭。被告女子自2020年起,连续四年发布990余条恶意剪辑视频,对朱之文本人及其家人进行侮辱、诽谤,甚至将朱之文头像P图至他人身体或婴儿形象上,编造“与儿媳生子”等荒诞谣言,最高单条视频阅读量达21万次。庭审中,被告当庭认罪认罚并多次道歉,但朱之文强调“法律该怎么判就怎么判”,拒绝调解。法院将择期宣判,代理律师指出,此案情节严重,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 个人观点 1. 网络暴力的“低成本狂欢”与维权困境 此案暴露了网络暴力的两大症结:违法成本低与维权成本高。被告仅凭一部手机,通过剪辑、P图即可制造数百条攻击性内容,而朱之文需耗时两年取证、公证290条视频,跨越三地法院才完成立案。这种失衡助长了“网暴产业链”的滋生,部分人甚至将恶意攻击视为流量密码。朱之文的坚持维权,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捍卫,更揭示了法律对“键盘正义”的零容忍态度——网络匿名性绝非免责金牌。 2. 公众人物的隐私困局:被围观、被消费、被异化 朱之文的遭遇折射出草根明星的生存悖论:一面因“接地气”人设获得公众喜爱,一面因过度曝光沦为流量猎物。14年来,其生活被直播、家门被踹开、儿女不敢出门,甚至被迫“爬梯子去儿子家”躲避拍摄。网暴者将他的家庭关系扭曲为猎奇素材,本质是对普通人隐私权的践踏。此案警示:公众人物的“公共性”应有边界,其私人生活不应成为无底线的娱乐消费品。 3. “认罪认罚”背后的反思:道歉能否弥补伤害? 被告庭审中的“一时头脑发热”辩解,与持续四年的系统性攻击形成鲜明对比。朱之文坦言:“她同情过我吗?” 这种“事后认罪”更像是对法律威慑的妥协,而非真心悔过。若仅以轻判了事,恐难遏制类似行为。此案或可推动司法实践更注重“行为后果”而非“事后态度”,将网暴持续时间、传播范围等纳入量刑核心。 网友评论风向 - 支持派:多数网友力挺朱之文,称“法律早该亮剑”“网暴者必须付出代价”,认为此案为同类受害者树立维权标杆。 - 反思派:部分人呼吁平台加强审核,避免“流量至上”规则纵容恶意内容,并建议立法增设“网暴专项罪名”。 - 争议声:少数声音质疑朱之文“借维权维持热度”,但更多理性观点指出,这种质疑本身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维权不应被污名化。 结语 朱之文案的宣判,或将成中国反网暴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当法律之剑斩向虚拟空间的恶意,我们不仅期待个案公正,更需构建“平台责任+法律威慑+公众理性”的三重防线。唯有如此,才能让“大衣哥”们不必再靠爬梯子躲避镜头,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文明之地。
鞍山“妙龄美女裸死案”:五年沉冤,终得昭雪
【2评论】【3点赞】
大白菜
为了流量,很多网红毫无道德底线………
666
判的好,不然很多人都以为,网络上可以无法无天
1234567
支持大衣哥的该怎么判就怎么判绝不调解
Mi
她有臆想症
熊伟
这婆娘假如有儿媳的话是有多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