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吁观众给《封神3》机会:争议中的坚持与期许 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封神

火星是超亮的 2025-02-16 13:30:07

乌尔善吁观众给《封神3》机会:争议中的坚持与期许 2025年春节档上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下称《封神2》)票房突破11亿,但口碑却遭遇两极分化。导演乌尔善在路演中直面观众质疑,一位太原观众现场情绪失控,质问其“为何口碑两极分化”,事件引发热议。随后,乌尔善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呼吁观众给予《封神第三部》机会,强调《封神三部曲》的完整性需要观众支持才能完成,并解释影片创作理念,如殷郊“三头六臂”法相的设计源自角色心理投影的象征意义。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舆论场中既有支持者肯定其艺术追求,也有批评者质疑影片质量与导演态度。 点评:争议背后的电影工业困局与创作者韧性 1. 艺术表达与市场反馈的撕裂 乌尔善对《封神3》的呼吁,折射出中国奇幻电影在工业化探索中的阵痛。《封神2》特效争议(如“三头六臂殷郊”被谣传为“4500元外包制作”)背后,实为国际顶级团队Scanline VFX耗时18个月的作品,这暴露出观众对国产特效的信任危机与技术认知鸿沟。导演试图以“心理投影”解释角色设计,却未能弥合大众对视觉奇观与叙事深度的双重期待落差。此类争议本质是艺术野心与市场速食文化的碰撞——观众渴望“中国式史诗”,但鲜有耐心等待长线叙事的铺陈。 2. 系列电影的长线逻辑与观众耐心 《封神三部曲》以“连拍模式”制作,耗时十年,试图构建中国版“指环王”宇宙。然而,第二部的口碑分化警示:系列电影若未能单部独立成篇,便可能因前作透支期待而陷入被动。乌尔善强调“三部曲需整体观看”,但在“速食娱乐”时代,观众更倾向于即时评判单部作品。这种矛盾凸显中国电影工业在长线IP运营上的经验不足——如何平衡单部作品的商业独立性与系列整体的艺术连贯性,仍是待解难题。 3. 创作者与观众的“对话困境” 路演冲突与网络骂战中,乌尔善的回应姿态值得玩味。他一面感谢批评,称“电影是大众艺术,需接受探讨”,另一面坚持创作理念,拒绝对叙事逻辑妥协。这种“开放性接纳”与“闭合性坚持”的并存,恰是作者型导演在商业大片中的典型困境。而部分观众将批评上升至对导演历史观的人身攻击(如质疑其“元朝前无汉族”言论),则反映出舆论场中理性对话空间的萎缩。电影作为文化产品,本应是多元价值观的对话载体,而非立场站队的战场。 4. 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悲壮实验” 费翔称《封神三部曲》“在中国前所未有,后无来者”,此言虽有夸张,却点出其作为工业化标杆的意义。从剧本修改次数最多,到特效制作的国际协作,项目展现了中国电影人整合全球资源的野心。然而,高投入与长周期在流量经济中显得“逆势而行”,《封神2》的争议恰是这种“悲壮实验”的注脚——它既证明中国电影有能力挑战顶级制作,也暴露了产业生态对冒险者的容错率极低。 结语 乌尔善的“求机会”不应被简化为“卖惨”或“甩锅”,而需置于中国电影工业化爬坡的语境中审视。当观众批评《封神2》“失去东方特色”时,或许更应思考:我们是否已准备好接纳一种既非好莱坞复制、亦非传统戏曲翻新的新神话叙事?《封神3》的命运,将不仅是乌尔善个人的成败,更是一场关于中国电影能否跨越“速食陷阱”、培育长线审美耐心的社会实验。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飞烟

飞烟

6
2025-02-16 18:34

一群蒙古反华分子利用电影扭曲中国神话故事,妄图精神上压倒中国人

Missenu

Missenu

1
2025-02-17 18:19

它是蒙独

火星是超亮的

火星是超亮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