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一块从广西开采的灰黄石头被紧急送入了中南海。中央领导们纷纷赶来参观,

雾隐林间晨曦 2025-02-15 18:07:30

1955年,一块从广西开采的灰黄石头被紧急送入了中南海。中央领导们纷纷赶来参观,毛主席甚至还感叹道:“它将决定中国的命运……” 1943年的初夏,广西钟山县的黄羌坪矿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就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南延宗,他此行的目的是调查当地的锡矿资源。 在一处废弃的锡钨矿洞口,南延宗注意到岩壁上布满了一种鲜艳的黄色粉末。凭借多年的地质勘探经验,他意识到这或许是一个重要发现。 他小心翼翼地用地质锤刮下一些样本,装进了随身携带的布袋中。这些看似普通的矿物样本,很快被送到了另一位地质学家吴磊伯的实验室。 两位地质学家通过显微化学分析和照相感光实验,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这些黄色粉末呈现出完美的四面体晶体结构,这正是铀元素的典型特征。 为了确保这一发现的准确性,他们邀请了当时的中国地质学泰斗李四光进行现场考察。经过详细勘查,他们发现这处铀矿物沿着钨锡伟晶花岗岩脉的断层面分布,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正式发现了铀矿床。 1954年2月,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地质普查机构——普查委员会第二办公室正式成立。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全国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在当年8月,地质队再次来到广西富钟县花山区进行全面调查。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工作,他们在黄羌坪采集到了中国第一块完整的铀矿石标本。 1955年1月15日,这块来自广西的灰黄色矿石被郑重其事地送进了中南海。这块看似普通的石头,却让中央领导层深感震撼。 在详细听取了地质专家的汇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即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建立和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这是一个事关国家命运的战略性决策。 1958年的一天,一架特殊的飞机在贵州开阳县上空盘旋。这架飞机装载着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探测设备,负责寻找地下的铀矿资源。 突然间,机载的伽马射线探测仪发出了急促的声响。地质专家们迅速标记下了这个位置,这里就是后来闻名的白马洞矿区。 经过地面勘探队的实地考察,这片矿区的范围达到了惊人的2000平方公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里的铀矿石品位极高,远超预期。 白马洞铀矿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里地处西南腹地,远离边境地区,不容易受到外敌威胁。 这片矿区还有一个独特之处。地质专家们发现,这里的铀矿与汞、钼等40多种金属共同存在,形成了罕见的伴生矿床。 为了确保这个重要发现的绝对机密性,一个代号为"206信箱"的机构在贵阳市中华南路92号低调成立。这个看似普通的地址背后,隐藏着新中国重要的核工业基地。 白马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这里曾是中国最大的汞矿产地,在清朝中期年产量达到400吨,超过了当时世界第一的西班牙阿尔马登汞矿。 这片土地上还留下了一座明清时期修建的宝王宫,见证了这里昔日开采汞矿的辉煌。如今,它的使命已经升级,成为了国防工业的重要基地。 为了保护这个战略资源,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保密措施。整个矿区被划为禁区,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严格的保密规定。 对外,这里的名字是"贵州开阳化工厂"。这个朴实无华的名字背后,掩盖着一个绝密的军工项目。 从1958年开始,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须谨慎地书写每一封家信。所有通信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确保不会泄露任何敏感信息。 1960年8月,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消息传到了七六一矿。300多名苏联专家带着技术资料,突然宣布全部撤离。 这个打击来得太突然了,当时的七六一矿还处于建设初期。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整个矿区只有8名大学生和一千多名工人。 面对苏联专家的嘲讽,七六一矿的建设者们没有退缩。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矿区的核心生产车间极其简陋,只有几个木桶和瓦缸。工人们就用这些简单的容器,开始了铀的提取实验。 在三年困难时期,国家给七六一矿的拨款大幅缩减。工人们每月只有两元工资,但他们穿着草鞋,依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 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一千多名员工挤在旧庙宇和油毛毡房里。整个矿山的设备,只有几台土打眼机、土车床和一些简单工具。 但是这些困难没有阻挡住他们前进的脚步。工人们发挥创造力,用土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1964年,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七六一矿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铀产品。这些宝贵的原料,被秘密运往罗布泊核试验基地。 10月16日,在罗布泊的试验场上,一个特殊的装置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其中使用的铀材料就来自开阳白马洞。 当天下午3点,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戈壁滩上升起。这一刻,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核武器的国家。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们用遥控设备,永久记录下了这个历史性的瞬间。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0 阅读:165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

雾隐林间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