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草地里有很多河沟和池塘,贺龙断定鱼不少。有一位战士突然提问:“没有鱼竿怎么钓鱼?“ 1936年7月,部队刚进入松潘草地,远处的雪山若隐若现,脚下是绵延不绝的草甸,纵横交错的河沟和大大小小的水塘散布其间。 松潘草地地势复杂,沼泽遍布。战士们踩在看似结实的草皮上,脚下却往往是深不见底的泥潭。白天行军,裹挟着湿冷的风不停地吹着,将士们的衣服都打湿了。 环境恶劣,更重要的是缺乏食物来源。红军战士们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只能靠着为数不多的干粮艰难支撑。 贺龙作为红二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注意到草地中的水域形态各异:有流动的小溪,也有静水的深潭。站在一处水塘边,贺龙仔细观察着水面上不时泛起的涟漪。 这时,贺龙突然转身对身边的战士们说,这片水域一定有鱼,我们可以通过钓鱼来解决当前的吃饭问题。他的这个提议让周围的战士们都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能想到还能钓鱼呢? 贺龙出生在湖南省桑植县,山清水秀,溪流纵横。 年轻时的贺龙就经常在当地的江河里摸爬滚打,对各种水域环境和鱼类习性都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些早年的经历,在此时成为了解决部队困境的重要智慧。 贺龙指着水面说,这些水塘虽然看起来平静,但经常能看到水面上泛起的小泡泡,这正是鱼类活动的迹象。而且,这里的水质清澈,水草丰美,正是鱼类喜欢栖息的环境。 现实问题马上就摆在了眼前。一位年轻战士提出: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连一根像样的鱼竿都找不到,更别说其他钓具了。 这个问题在贺龙的眼中,却并非什么大问题。 贺龙走到不远处的马匹旁,心中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他快步走过去,熟练地从一匹马尾上抽出几根长而结实的鬃毛。 接着,他从自己的衣襟上取下一枚别针,用牙齿将它咬弯,迅速将其改造成一枚鱼钩的形状。看着手中已经成形的钩子,贺龙没有片刻犹豫,开始了接下来的制作工作。 战士们见状,纷纷聚集过来,目不转睛地看着贺龙的动作。只见他将马尾鬃理顺,编成了细长的绳子,然后将自制的鱼钩牢牢系在了绳子的末端。 短短几分钟内,贺龙就凭借着手中的简单材料,制作出了一根简易的鱼竿。 制作完毕,贺龙转身对战士们说道:“大家准备好,跟我一起去实践。”他不紧不慢地组织起了一个小规模的钓鱼队。 在出发之前,贺龙停下来,面向战士们开始讲解一些基本的钓鱼知识。他指着水面,缓缓开口:“钓鱼,不仅仅是将鱼钩抛入水中。你们得先了解鱼的习性,知道它们在哪里,以及它们怎么活动。” “看水面的波纹和气泡,咱们就能知道水下什么鱼在活动。大鱼和小鱼翻腾的水花不同,你们得留心观察。”贺龙一边解释,一边指向远处水面的起伏。 他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描述,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不同种类的鱼在水中活动的深度差异。 接着,他又提醒大家注意水草的分布和水流的方向,“这些都是判断鱼群位置的重要依据。” “记住,早晨和傍晚是鱼类最活跃的时段,这时候钓鱼最容易上钩。”贺龙特别强调了钓鱼的最佳时机,还教授战士们如何选择合适的钓位,以及如何判断鱼群活动的范围。 大家忙碌地准备钓具时,贺龙忽然停下来,面带深思地看向周围,突然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钓鱼和打仗,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钓鱼也好,打仗也罢,都是要充分了解对方的特点和习性。就像我们打敌人一样,了解敌人的情况,研究敌人的行动,钓鱼也要了解鱼的习性,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最佳的时机。” 大家纷纷点头,感慨万分。钓鱼,原本只是一个轻松的活动,但贺龙的一番讲解让他们意识到,战场上的战略部署、与敌人的对抗,竟然与钓鱼有着如此相似的地方。 很快,第一条鱼上钩了!这给了战士们极大的鼓舞。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战士掌握了钓鱼的技巧。 随后,几个简易的锅灶架起来了,飘散的鱼汤香气让疲惫的战士们精神为之一振。这一顿来之不易的晚餐,不仅填饱了战士们的肚子,更增强了他们继续前进的信心。
刘伯承:是光杆司令;-贺龙:是原始股东;-朱德:带500警察;-贺龙和朱德,谁是
【9评论】【4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