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耿飚从彭真口中得知自己闯了大祸,邓小平表态:不必再提了 1950年春

嬿娩花影动 2025-02-15 18:07:55

1984年,耿飚从彭真口中得知自己闯了大祸,邓小平表态:不必再提了 1950年春,十九兵团副司令员耿飚正在办公室批阅文件。一份来自中央的调令,让这位年轻的将军即将走上一条全新的人生道路。 这份调令的内容很简单:从军队调到外交战线工作。对于一位长期在军队工作的将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改变。 李志民和杨得志两位老战友得知这个消息后,专门找到耿飚谈心。他们认为耿飚在战友中最适合从事外交工作,鼓励他接受这个新的挑战。 调令下达后不久,周恩来总理便亲自约见了耿飚。这次谈话让耿飚对新中国的外交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周恩来向耿飚详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形势。他指出,外交干部主要来自四个渠道:解放区外事工作人员、从军队调来的干部、文化界的相关人才以及优秀大学生。 这次谈话中,周恩来告诉耿飚,组织准备任命他为联合国军事代表。这是一个重要而具有挑战性的岗位。 为了让这批新任外交官能够胜任工作,外交部专门组织了一个培训班。这个培训班的课程设置非常全面,包括外交礼仪、国际形势分析和各国风俗习惯等内容。 培训期间,外交部还特别邀请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驻华大使来授课。他们分享了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为中国的新任外交官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学习期间,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毛主席要接见这批新任外交官。这次接见对于包括耿飚在内的所有学员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 毛泽东在接见时说:"你们是新中国的首批驻外大使,大都是从部队征调来的高级干部,都是将军。将军当大使很好,这符合我们建设新中国外交的需要。" 随着1997年的临近,香港前途问题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这是中英建交后首位到访的英国在任首相。 在这次重要会面中,撒切尔夫人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提议:如果中国同意英国在1997年后继续管理香港,英方可以考虑承认中国的主权。这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主权换治权"方案。 面对这个提议,中国方面的态度非常坚决。邓小平在会见时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一点都不能谈判,中国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 这次会面成为中英展开香港问题谈判的起点。接下来的两年里,双方进行了22轮正式会谈,涉及香港回归后的诸多具体问题。 在众多谈判议题中,驻军问题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之一。英方认为,在香港驻军会影响当地居民的信心,可能引发移民潮。 但中方始终坚持,在香港驻军是中国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象征。这个立场得到了中央领导层的一致支持。 他说:"我们可能不一定驻军。"这句话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香港媒体纷纷以"中国将不派军队进驻香港"为标题进行报道。 这个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开始借此炒作,企图影响中英谈判的进程。 在这个关键时刻,耿飚收到了来自彭真委员长的紧急召见。彭真告诉他,他的言论已经引起了邓小平同志的不满。 原本一句看似普通的回答,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却可能对国家的重大外交谈判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这个教训值得深思。 风波发生后,各方反应迅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时播发消息,澄清了中央政府关于香港驻军问题的立场。 驻军问题风波发生后,各方都在积极采取行动。邓小平亲自在会见港澳代表团时,对耿飚的言论进行了明确澄清。 他表示,耿飚的话不代表中国政府的立场,希望媒体能够及时更正报道。这个表态显示了中央对香港问题的高度重视。 面对这个严重的失误,耿飚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他立即写了一封检讨信,认真反思了自己的问题。 在检讨信中,耿飚没有为自己辩解,而是表示要从头学起,提高政治觉悟。这种态度获得了邓小平的认可。 邓小平在收到检讨信后说:"那都过去了,不必再提了。人要往前看。"这句话不仅化解了这次风波,也体现了一位伟大领导人的胸怀。 这个插曲并没有影响中英谈判的整体进程。双方继续围绕香港回归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经过艰苦的谈判,1984年9月18日,中英双方终于就香港回归的全部问题达成一致。这标志着为期两年的谈判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同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这份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

0 阅读:299
嬿娩花影动

嬿娩花影动

嬿娩花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