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郑成功的儿子,20岁的郑经与35岁乳母生下一子。38岁的郑成功气得急火攻心,狂吐鲜血。临终之前,他下令:处死妻子、儿子和孙子。 1662年的台湾,正值盛夏。郑成功的府邸内,一片沉寂。这位年仅38岁的将领卧榻在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窗外的阳光透过纱帘洒进房内,映照着他消瘦的面庞。就在几天前,这位威震东南的统帅还意气风发,谋划着收复大明江山的宏图伟业。然而一纸家书,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消息传来时,郑成功正在部署新的军事行动。他的长子郑经,年方二十,却与年长自己十五岁的乳母私通,甚至已经生下一子。这个丑闻迅速在府内传开,不仅损害了郑家的声誉,更是动摇了军心。郑成功得知此事后,只觉胸口如遭重击,一口鲜血喷涌而出,随即昏厥过去。 这个打击来得太突然了。就在不久前,郑成功刚刚指挥部队收复台湾,驱逐了盘踞岛上多年的荷兰殖民者。这场胜利本应该为他的抗清事业注入新的力量,为南明政权开辟新的根据地。然而家丑突如其来,加上清廷接连颁布的"平贼五策",以及其父郑芝龙被处死的噩耗,这一系列打击让这位铁血将领再也无法承受。 卧病期间,郑成功始终无法平复内心的愤怒与失望。他一生带兵打仗,从未在战场上退缩,却未能管教好自己的亲生儿子。作为一位父亲,他对郑经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为恢复明朝江山继续奋斗。但现在,这个不成器的儿子不仅玷污了家门,更是让多年来苦心经营的抗清大业蒙上了阴影。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郑成功召来了自己的堂兄郑泰。府邸内外,下人们来来往往,却无人敢靠近主帅的房间。郑成功用微弱的声音向郑泰下达了他此生最后的一道密令:处死他的妻子、儿子和那个刚出生的孙子。此道命令虽突如其来,却也合乎情理。郑成功一生爱惜羽毛,重视门风,此时此刻,他宁可断绝血脉,也要维护家族的尊严。 下完这道密令后,郑成功的精神似乎彻底耗尽了。他静静地躺在床上,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落日。夕阳的余晖映照在他的脸上,仿佛在为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画上句点。就这样,在一个普通的傍晚,这位叱咤风云的"国姓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道处决密令最终并未被执行。郑泰或许是念及手足之情,又或许是考虑到大局,并没有按照郑成功的遗命行事。而郑经在父亲去世后,通过一场政变在台湾登上了统帅之位,成为了南明抗清势力的最后继承人。 回首郑成功的一生,他的抗清事业始于1645年。那一年,年仅二十三岁的郑成功,追随其父郑芝龙投身于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凭借卓绝的才华与笃定的忠诚,他迅速得到南明隆武帝的赏识。隆武帝特别赐予他朱姓,这是明朝皇室最高的荣耀。从此,民间百姓都尊称他为"国姓爷",这个称号也随着他的功绩载入史册。 然而,命运很快就给了年轻的郑成功重重一击。1646年,于同乡好友洪承畴的劝谕下,郑芝龙决然率全家归降清廷。面对父亲的决定,郑成功据理力争,但终究未能改变父亲的决心。最终,他只能带领父亲的旧部撤离到金门,在东南沿海继续坚持抗清斗争。这一选择,让他成为了南明后期最重要的军事力量之一。 历史证明,郑芝龙的投降换来的并非清廷的优待,反而落得了阶下囚的下场。更令人痛心的是,在那场动荡中,郑成功的母亲也不幸去世。国仇家恨交织,使得郑成功对清廷的抗争更加坚决。 从1645年到1660年的十五年间,郑成功率领水陆大军与清军展开了数十次大小战役。其中既有被迫退守金门的低谷,也有海澄之战的辉煌胜利;既经历过潮州之役的艰险,也尝到过北伐南京的失利。其间,清廷数度遣使前来招降,且许以高官厚禄,然皆被郑成功决然拒之。面对清廷的利诱,他始终坚持着"生是大明之人,死是大明之鬼"的誓言。 1661年,军队给养问题亟待解决,郑成功采纳部下何斌之建议,决意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事实上,台湾自远古以来便为中国之领土。17世纪初,明朝政局动荡不安,荷兰殖民者趁虚而入,侵占台湾。在此之前,郑成功就多次帮助不愿降清的大陆百姓迁居台湾,因此在当地颇有声望。 在台湾民众的支持下,郑成功统率大军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岛。这一战果本应为他的抗清事业增添新的战略基地。但清廷的反应却出乎意料地迅速而强硬。适逢康熙帝初登基,以鳌拜为首的大臣们为防止郑成功势力扩张,迅速出台了"平贼五策",不仅切断了郑成功的经济来源,更是处死了被囚禁的郑芝龙。 就在郑成功准备反击之际,家中突发的丑闻击垮了这位铁血将领的最后力量。他于愤怒和失望之际,留下最后的密令,便带着未遂的心愿溘然长逝。虽然郑泰最终没有执行这道密令,但这个结局依然令人扼腕叹息。 郑成功一生戎马,为恢复明朝江山奋斗不息。虽然最终未能完成夙愿,但他收复台湾、抵抗外侵的功绩,已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坚定不移的意志,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1662年,郑成功的儿子,20岁的郑经与35岁乳母生下一子。38岁的郑成功气得急
嬿娩花影动
2025-02-15 18:05:24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