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魏银仓用巧妙手段让董明珠陷入困境,成功骗取了26亿后迅速逃往美国,经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2-13 21:22:21

2015年,魏银仓用巧妙手段让董明珠陷入困境,成功骗取了26亿后迅速逃往美国,经验丰富的董明珠最终逆袭,成功击败了魏银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5年,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路资本纷纷涌入,无数企业争相布局,一场产业变革的序幕正在徐徐拉开,在这股浪潮中,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推出的钛酸锂电池技术格外引人注目,这项技术号称能在5分钟内完成充电,使用寿命长达50年,虽然体积偏大只适用于大型车辆,但在客车等商用车领域仍具有极大潜力。   正是这项技术,吸引了“商界铁娘子”董明珠的目光,作为空调制造业的领军人物,董明珠一直在寻找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当时的家电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压力,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制造业巨头们指明了新的方向。   2016年,董明珠决定斥资入股银隆新能源,当时的投资方案中,格力电器原计划投入130亿元收购银隆,但这一决策在董事会上遭遇阻力,面对质疑,董明珠选择了一个大胆的方案:以个人名义联合其他投资者共同入股。   最终的投资方案中,董明珠个人投入了26亿元,其中10亿元为现金,16亿元通过质押格力股票筹集,这笔投资创下了中国商界个人投资的纪录之一,也反映出董明珠对这项技术的充分信心,然而,当巨额资金注入银隆后,一系列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这项被夸大宣传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实际研发进展与对外宣称存在较大差距,虽然理论上具有快充、长寿命等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公司在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上的进展,远不及对外展示的光鲜场面。   在外部看来,银隆是一家拥有先进技术、规范管理的现代化企业,然而内部却问题重重:人员结构混乱、管理制度缺失、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大量资金的使用去向不明,各项支出缺乏有效监管。   巨额投资没有如承诺的那样用于技术研发和生产线建设,而是通过各种方式被转移,公司账面上频繁出现大额资金往来,但具体流向难以追踪,到2017年,公司的实际销售收入仅有十几亿元,与承诺的300亿元年度目标相去甚远。   2017年末,随着董明珠对银隆新能源的深入调查,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逐渐显现:这家号称掌握尖端技术的企业,竟然像一个被精心包装的空壳,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是触目惊心的危机。   当董明珠带领审计团队进驻银隆时,发现的问题远比想象的严重,那些引以为傲的生产线大多处于半停产状态,产品库存积压严重,更令人震惊的是,公司账面上的大量资金已被转移,而这些资金的去向难以追查,这个始于新能源技术的商业梦想,似乎正在变成一场噩梦。   就在各项调查逐步深入之际,银隆创始人魏银仓突然人间蒸发,这位曾经信誓旦旦描绘宏伟蓝图的企业家,选择了逃往美国,他的突然离境,将这起投资案推向了高潮,也让这场商业迷局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面对这个烂摊子,董明珠没有选择轻言放弃,她一方面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魏银仓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全力稳定银隆的经营局面,开始了艰难的重整之路。   最具挑战性的是钛酸锂电池技术的突破,这项技术确实存在,但远未达到商业化水平,董明珠果断调集格力的技术团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不懈努力,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并在大型客车领域获得规模化应用。   她重组了管理团队,建立了严格的财务制度,理顺了生产经营秩序,在她的带领下,银隆逐渐摆脱了混乱局面,企业开始步入正轨,到2018年上半年,公司已经售出3000辆搭载新型钛酸锂电池的客车,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2020年9月,在中国国际储能大会上,经过涅槃重生的银隆新能源获得了“中国储能产业最具影响力企业”的殊荣,这个奖项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肯定,更是对其浴火重生的认可。   2021年1月,格力电器正式接管银隆,持股比例达到47.93%,银隆正式成为格力的子公司,至此,这场始于一项技术的商业迷局,在经历了跌宕起伏后,终于划上了句点,而身在异国的魏银仓,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成为了一名被通缉的在逃人员。   信息来源:环球企业沉浮录——银隆创始人魏银仓:卷走董明珠26亿逃美国,王健林刘强东皆被牵连

0 阅读:58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4

用户10xxx64

5
2025-02-17 11:40

男友卷26亿跑了还追什么?绝对追不到的,你懂我懂太家都懂。

大陆户

大陆户

1
2025-02-17 13:23

董明珠不懂技术的,投入的时候也不调研,投进去才调研有屁用,前期她不看的嘛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