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平壤之战时,日军投入了58门75毫米山炮,而清军只有16门75毫米山野炮

润后看谈历史 2025-02-13 17:48:27

之前提到平壤之战时,日军投入了58门75毫米山炮,而清军只有16门75毫米山野炮、13门37毫米过山炮和6门格林炮,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日军。而在甲午战争的很多战斗中,类似的情况也不少。 清军的炮兵不如日军,一方面是因为对炮兵的认识不足。不过以清政府的体量来说,财政再紧张,也足以组建一支不弱于日本的炮兵。 事实上就在1890年之后,李鸿章就自己筹款想方设法购买了一大批75毫米级别的火炮。到甲午战争前,天津军械局还储备有75毫米野炮160门,75毫米山炮68门,75毫米通用炮弹118224发。算上其他口径的火炮,如果甲午战争前清政府能够及时将这些大炮调拨下去,那么一线部队的火力将大大加强。可惜的是,此时的清政府已经腐败不堪,效率低下,导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没做好。 比如说左宝贵奉命率军入朝时就致信李鸿章,表示奉军枪械虽然精良,但是只有小口径火炮,希望李鸿章能够接济一二。李鸿章接到信以后当即下令天津军械局立刻调拨20门75毫米野炮和4000发炮弹给左宝贵。 “本年六月发奉军捷胜等营左提督宝贵七生脱半后膛陆路炮二十尊,车件鞍套全,炮子四千颗,炮药四千磅,铜管门火六千枝” 这批火炮如果及时运抵前线,那么清军75毫米级别的火炮将增加一倍多,大大缩小和日军的差距。然而从1894年7月天津军械局接到调拨命令,一直到9月15日平壤之战打响,左宝贵壮烈殉国,这批大炮还是在天津等待发运。 而刘坤一奉命镇守山海关时,天津军械局也紧急调拨了机关炮40门,炮弹10万发给他,以加强部队火力。这次倒没有像给奉军的大炮那样耽搁,早早运到了山海关。可是到了地方以后一直没人接收,扔在露天几十天无人过问。等到后来想起来的时候,炮弹已经受潮不能使用。 所以甲午战争时,清军野战炮兵不如日军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无能造成的。

0 阅读:829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23

用户17xxx23

3
2025-02-16 10:26

有炮又怎么样?做为绝对主力的淮军一枪未放,望风溃逃五百里,留下左宝贵独木难支,主将叶志超战后末受任何处罚,这样的政府还有希望。

润后看谈历史

润后看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