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被誉为战争之神,在近现代战争中往往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的炮兵部队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说成欢驿之战中,聂士成指挥部下靠着有利地形,利用工事一度挡住了日军的攻击。但是日军炮兵部队赶到以后,用空爆弹轰击清军阵地。由于清军的工事还是传统的旧式胸墙,不注意顶部和背部防护,很多士兵被空中爆炸的炮弹弹片杀伤,最终无法立足,只能退走。 而在平壤之战中,左宝贵指挥奉军坚守牡丹台,几番击退日军攻击。最后日军也是集中火炮将清军的堡垒摧毁,左宝贵也被炮弹击中牺牲,导致阵地失守,从而决定了平壤之战的胜败。 不过清军炮兵在战斗中的表现就有些差强人意了。根据日军的统计,在甲午战争被击毙的日军中,可以查清死因的708名死者中仅有77人是死于火炮,占比只有10.9%。在受伤的3863人中,也只有280人是被清军火炮所伤,占比只有区区7.2%。 炮火造成的伤亡占比这么低,这在近代战争中可以说很少见。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清军对于炮兵的使用认知有限,虽然在洋务运动中购买、仿造了不少西式火炮,但是对于火炮的应用还停留在旧的那一套上,部署火炮不当,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像前面提到的成欢驿之战清军的火炮部署就过于靠后,以至于日军炮兵轰击清军阵地时,清军的火炮根本打不到对方,无法压制日军炮火。而在瓦缸寨之战中,老将宋庆则在部署火炮时过于靠前,导致战斗刚开始清军的5门大炮就被日军摧毁4门,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清军仅有1门火炮可用,根本无法和日军炮兵抗衡。步兵也因为缺乏火力支援,最终不敌日军。 所以在甲午战争中,清军的炮兵表现远不如日本也就不奇怪了。
1943年,新四军团长汤景延突然叛变,杀害了三名战士,并带领六百人投敌。有人建议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