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邱清泉对叶芳说:“你去浙江给第五军招募五千新兵,到时候给你个师长当当。”
叶芳是黄埔七期生,邱清泉的浙江老乡,时任第五军的骑兵团长。邱清泉之所以派叶芳去浙江,一来,叶芳是他的亲信,又是本地人,用起来放心;二来,叶芳当骑兵团长之前,当过副师长,卡在师长这个职务上不去,邱清泉准备随后将招募的新兵编成一个新兵师,由叶芳出任师长。
然而,叶芳到了浙江才发现,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国军在各个战场上接连失利,被打残的部队很多,征兵办事处设的多如牛毛。
浙江的官员,对叶芳这个前来募兵的上校军官根本无暇理会。叶芳四处奔走,拜访了不少地方官员,可得到的都是敷衍的答复。
1949年1月,经过数月的努力,叶芳终于在温州将第五军募兵办事处的牌子挂了起来,还新募了三千多新兵。
不待叶芳松口气,就传来了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覆灭,邱清泉兵败身死的消息,
叶芳大惊失色,他在第五军任职多年,从排长、连长、营长一步步走到副师长、骑兵团长,每一步都离不开邱清泉的提拔和支持。如今主要的靠山邱清泉不在了,这让叶芳陷入了迷茫。
叶芳想到自己招募的这三千多新兵,接下来该怎么办?如今国军兵败如山倒,败局似乎已无法挽回;若是另寻出路,又该何去何从?叶芳在国军多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要做出改变,谈何容易。
但叶芳也清楚,若不做出正确的选择,等待他和这些新兵的,只有死路一条。
浙江省主席陈仪,主张和平,暗中策划起义,叶芳见此,主动和陈仪联系。陈仪在探明叶芳的心思后,让他以重建第五军二百师的名义,在浙南征兵,为了便于叶芳行事,陈仪给了他“温州专员”的政务职务。
陈仪深知,起义若要成功,必须争取更多力量,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义子、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给汤恩伯写了一封劝说起义的密信。
在陈仪看来,汤恩伯虽身处高位,但以两人的关系,最差的结果无非是不会参与起义,出卖的事,应该是干不出来的。
不想,汤恩伯做出了令人不齿的举动,将陈仪的信的油印件交给了上海警察局长毛森,原件让保密局长毛人凤拿着去向在溪口“引而不退”的老蒋告密。很快,陈仪被撤职,旋即遭到软禁。
新任浙江省主席周嵒,听闻叶芳与陈仪关系匪浅,戒心大起,召来亲信叮嘱说:“叶芳这个人不可靠,我看陈仪那档子事,他十有八九也脱不了干系。你安排几个得力的人,给我死死盯着他,要是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得向我汇报。”
不久后,认为叶芳“嫌疑不小”的周嵒,在省府会议上提议说:“叶芳担任温州专员后,近来行事作风有诸多不妥之处,应该予以免职。”
有人说:“这叶芳还是二百师的师长,温州的防务还得依靠这个师,贸然将他免职,恐怕不妥,闹出麻烦就不好了。”
周嵒厉声喝道:“麻烦?他要是真有问题,那才是天大的乱子。”
众人见周嵒态度强硬,都不敢再吭声。
免了叶芳的“温州专员”后,周嵒犹嫌不足,他写了一封密电,发给了老蒋。密电中,周嵒建议将叶芳二百师师长的职位也一并撤掉。
老蒋收到密电后,认为重建的二百师,士兵基本是叶芳负责招募的,将其撤职,会严重影响军心,便没有同意。
周嵒收到老蒋的回电后,不满的说:“总裁考虑的太多,未免过于小心。”
叶芳在周嵒的提防和打压下,过得很是不顺心,二百师驻扎的营地条件简陋,士兵吃饭都成问题,怨言渐生。
叶芳心急如焚,多次前往省府,索要军饷。补给,但在周嵒的授意下,省府官员的回复都是“叶师长,不是我不给,省府这边也有难处,财政紧张,实在拨不出那么多啊” 诸如此类。
渡江战役打响后,周嵒惊慌失措,收拾着准备往广州跑,顾不上再对付叶芳,这也为叶芳发起起义,创造了条件。
在解放军进入浙江,向温州进军之际,叶芳一面收拢部队,加强控制,一面派代表去联络。
5月6日,叶芳在师部召集营长以上军官开会,宣布了起义的计划。
大部分军官支持起义,但也有少数军官表情复杂,窃窃私语。突然,一个顽固军官站起来,大声说:“叶师长,你也是黄埔生,这样做,对得起蒋校长吗?”
叶芳说:“我们不能只对某个人效忠,是继续为虎作伥,还是保一方太平,你们选。”
军官说:“可是,校长待我们不薄啊。”
叶芳冷笑着说:“不薄?看看那些达官显贵,他们纸醉金迷,可曾想过我们这些在前线卖命的弟兄,我们这是起义,不是背叛,而是回归正道。”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过了一会,副师长夏雷说:“起义今晚就要发起,同意的留下,不同意的可以走,不强求,但是谁要想在这个节骨眼上阻挠,搞事情,那我手上的枪客不答应。”
最终,在场的军官全部同意起义。当晚,二百师在温州城内显要位置悬挂红旗,官兵一律臂佩白布条作为标识。
为了防止顽固分子进行破坏,叶芳下令严密封锁港口,确保电厂通宵照明。
7日,解放军入城,温州解放。叶芳在历史抉择的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选择,使他和二百师官兵,迎来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