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泽东收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消息:他失散19年的二儿子毛岸红终于找到了。
毛岸红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江西苏区。在当时,长征迫在眉睫,形势异常紧张,贺子珍无法带着年幼的毛岸红一起撤退。于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商量,将毛岸红托付给一位老乡照料,并计划等到战局稳定后再接回孩子。
临别时,贺子珍心中充满不舍。孩子已经两岁多,十分可爱。在走之前,她用军装为毛岸红缝制了一件棉衣,尽管条件艰苦,她依然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完成了这件衣服。
然而,战局突变,孩子所在的老乡家被敌人发现,毛岸红的安全岌岌可危。如果敌人知道这孩子是毛泽东的儿子,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毛泽东的同志将毛岸红转移到了另一位老乡家中,随后,毛泽覃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至此,毛岸红的去向再无确切消息。
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心急如焚,决定亲自去寻找毛岸红。然而,毛泽东不同意这个提议,认为此举不合时宜。毛泽东解释道:“当时战乱不断,我们无法亲自照顾他,才托付给了老乡。老乡们对他一定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用心,这段时间他们肯定经历了不少困难,对孩子的感情不亚于我们。如今时局已稳,我们再去寻找他,岂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我们不能这么做。”
毛泽东深知,这样的行为可能伤害到养父母的感情,甚至让他们感到被背弃。再者,孩子既是毛泽东的儿子,也是养父母的儿子,他们的恩情不能轻易割舍。
然而,贺怡依然坚持自己的决定,并与毛泽东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毛泽东觉得贺怡过于固执,于是选择不再理会她。
最终,贺怡未能说服毛泽东,决定自行寻找毛岸红。不幸的是,在寻找的途中,贺怡发生了车祸,英年早逝,毛岸红依旧下落不明。
随着毛岸英在战争中牺牲,毛泽东陷入深深的悲痛。身边的人劝说毛泽东,既然毛岸红已经找到了,不如将他接回来,以缓解内心的痛苦。然而,毛泽东依然怀念着那个曾经托付给他人的孩子,并在心中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毛岸红的归属问题,最终成了一个时代的遗憾,而毛泽东对养父母的深情与责任感,也展现了他作为父亲的复杂情感和处事的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