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韩国汉江三田渡区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洪水侵袭。当洪水逐渐退去,一块巨大的石碑在泥沙中显露真容,震惊了整个韩国社会。这块石碑高达5.7米,长3.95米,宽1.4米,雕刻精美,碑文以汉、满、蒙三种文字镌刻,记录着清朝时期的历史事件。
这块石碑,名为“大清皇帝功德碑”,是清朝为彰显其征服朝鲜的“功绩”而设立的。碑文详细描述了皇太极征服朝鲜的过程,以及朝鲜国王仁祖的投降。这段历史,对于韩国人来说,是一段屈辱的记忆。碑文将朝鲜的投降美化为“怀柔”的结果,这无疑是对韩国民族尊严的极大侮辱,因此被韩国民众称为“耻辱碑”。
石碑的设立可追溯到1636年,当时皇太极为了巩固对朝鲜的控制,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朝鲜国王仁祖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被迫投降,双方签订了条约,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为了彰显清朝的威严,皇太极要求朝鲜在三田渡立碑,歌颂清朝的“功德”。
然而,这块石碑的命运却颇为坎坷。它多次被埋藏和挖出,见证了韩国社会对于这段历史的复杂情感。1963年洪水后,石碑再次现身,韩国政府决定将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列为史迹第101号。
这块石碑的存在,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更是对韩国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提醒人们,历史无法被遗忘,更无法被掩盖。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