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星陨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 如果一份工作需要你背井离乡跟家人断联,而且功劳成绩无人知晓,这样的工作你愿意吗? 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完全是毫无性价比的工作。 但恰恰有那么一群人,甘愿做着一份“没钱没名”的工作,为祖国打造了无数大国重器。 黄旭华就是其中之一,自从1958年前往葫芦岛研发核潜艇,他隐姓埋名了30年之久。 直到2013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这位沉默多年的无名英雄,才得到了迟来的表彰。 在那之前,没人知道他做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 核潜艇是现代化海军队伍的标配,但我国自主研发的核潜艇,却是在1974年才正式服役。 此时距离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服役,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1958年,我国正式组建一支研制队伍,由彭士禄担任工程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担任副总设计师。 万事开头难,因为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我国没有图纸、没有资料,更没有外来科研人员协助,只能靠着一群科学家起步。 但当时我国唯一的经验,是仿制过几艘苏联潜艇,而且大家没见过核潜艇,根本不知道内部结构。 所以研发的第一步,是搜集全世界的资料,哪怕照猫画虎也要画出个了类似的草图出来。 为了更好的调查研究,黄旭华跟同事们参考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报道,逐一进行拆解和研究。 但最后解决这个难题的,还是来自美国的一个小玩具。 原来美国自从有了核潜艇之后,就做出了一个核潜艇玩具,但布局跟真正的核潜艇几乎一致。 黄旭华拿着那个核潜艇玩具,跟自己花的草图仔细比对,最后确定了核潜艇的形状。 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形状能决定潜艇航行的速度和阻力。 为此黄旭华选择了当时难度最大也最先进的水滴线型,在他看来,要做就要一次做到最好。 不过美国为了发展出水滴线型的核潜艇,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无疑说明了它的难度。 黄旭华并未因为困难放弃,而是以此为目标,琢磨出最合适的模型。 接下来是解决核电站的问题,核潜艇以核为动力,就需要在潜艇里配置核反应堆。 这个要求比地面严格得多,很多人都觉得做不到,万万没想到中国再次成功了。 黄旭华带着科研队伍,一人拿着一个算盘和计算器,来回计算核反应堆的构成比例。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先是在四川做实验,等实验成功后才搬到核潜艇上。 最重要的是,这艘核潜艇研制过程中使用的全部零部件和材料,全部是我国自主生产和研发。 这也意味着,我们永远不可能在原材料上被国外任何国家卡脖子,这就是自主研发的底气。 当长征一号正式下水那一刻,黄旭华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但他没有就此松懈,因为任何一次试验不成功,都意味着他们的努力可能会付之一炬。 好在这艘顽强的“长征一号”通过全部试验,正式拉开了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序幕。 黄旭华默默干了一件大事,却跟家人分离了30年,等他再度回到家乡时,父亲已经去世。 这也成了黄旭华毕生的遗憾,但他很清楚自己早已捐给了国家。 早在他决定进入研究队伍时就已经下定决心,为了祖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他愿意流血又流泪。 但恰恰是他这份不怕牺牲的勇气,筑就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斯人已逝,但精神长存。 参考资料: 央视面对面专访黄旭华:早一天研制出核潜艇,中国就可以早一天摆脱核讹诈,观察者网
巨星陨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
悦悦小侃历史
2025-02-07 15:23:4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