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知青于文娟返城,她抹着眼泪,狠心对送行的农村男友道:“回去吧,以后再不相见了。”谁知返城后没多久,她做出的决定差点与母亲反目。
伴随着嘹亮的汽笛声响起,老式的绿皮火车缓缓开动,隔着车窗,于文娟遥望着车外的那个男人,眼眶里已然蓄满了泪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上山下乡的文化分子并不在少数,这些被我们广泛的称之为知青的年轻人,为那个年代的农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于文娟正是这样的一位知青,1969年,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于文娟坐着火车从上海来到了淮北,下乡插队。 和她一起同行的还有另外几个女知青,也许是看在她们是女性,身子骨柔弱,担心几人无法适应乡下生活的原因,几人被分配到了一处较好的住处。
村里的王会计家,作为村里的干部领导,王会计的家是一栋青瓦房,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十分少见的,相比起其他村民的土坯房,无疑是有着更好的居住环境。
几女都是倍感庆幸,认为自己是分到了好地方。
而且,不但如此,王会计一家人性格也是很好,平日里在村里的口碑就很不错,对这几个新来的知青也是十分友善。 慢慢的,于文娟几人也对这一家子充满了好感。 尤其是王会计的儿子王胜利,不仅生的高大帅气,很有男人味,而且还很懂得照顾人,平日里就连一些劳苦的体力活,都不乐意让她们去做,而是会自己一人承担。
甚至不仅是体力活而已,就连穿针绣花,洗衣晾被这些需要细心的活计,他也同样能静的下心来完成。
像是这样一个从各方面来讲都完美无缺的男人,自是十分讨女孩子的欢喜,于文娟也不例外,在经过一些日子的接触以后,她也是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个高高大大、却又无比温柔的大男孩,对其心生好感。
经常有事没事就喜欢和他待在一起,同住的其他几个女知青见了,都笑骂她动了春心,但事实不就是这样吗?
像是这样的一位好男人,又有哪个女人可以拒绝呢?至少她是不可以。
而俗话说得好,女追男,隔层纱。
加上于文娟自己倒也生的容貌靓丽,性格很是讨喜,所以俩人很快的便顺理成章的走到了一起。
俩人如神仙眷侣一般整日腻歪在一起,令谁看了都很是羡慕,对于这个儿媳,王胜利的父母也很是满意。
王会计还帮着于文娟在村子里张罗了一个小学老师的工作,这种头脑工作相较于体力活而言,还是轻松不少的。 就这样,于文娟在这个小村子里生活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一则消息的传来。 她可以返乡了,这个消息令她又喜又愁,高兴的是自己终于可以回家了,愁的便是要和王胜利分开了。 尽管对于对方很是不舍,但在母亲的一再念叨下,她还是决定了要就此告别,回到自己原先的生活当中去,毕竟她的家就不在这小小的农村之中,而是在那人声鼎沸的大城市。 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于文娟挥别了自己的爱人,乘上了火车,踏上了归途。 但俩人的故事却并未就此结束,因为回到家没过一段时间,于文娟便惊讶的发现了一件事,自己居然怀孕了。 这一下再也按捺不住的她便打算回去,但母亲又怎么可能安心的让女儿去那种穷乡僻壤的地方生活?于是,便威胁她说,假如她要离开,就不认她这个女儿。 只是,这番话语却并没有吓倒于文娟,因为她知道母亲不过是在虚张声势而已,她其实是在关心自己。 果不其然,当她一意孤行的回到了乡下后,母亲也再未提起要与她断绝关系一事。 当下车时,她惊讶的发现王胜利已经早早的站在了车站等候自己,一问才知道,是母亲提前通知了他,让他帮忙着照顾好自己的女儿,而这可能也是一位母亲最大的关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