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杨洁回忆,拍西游记火烧观音院那集,杨洁跟制片人吵了一架,因为要烧观音院,烧真的肯定不行,只能做模型,杨洁希望做得好些,建议用木头做。 1982年,中国第一部大型神话电视剧《西游记》正式投拍。作为该剧的导演,杨洁凭借出色的艺术眼光和不懈的努力,带领团队在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创作出了这一经典之作。 杨洁生于1929年,自幼喜欢文学和戏剧,后成为央视的一名导演。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杨洁以严谨和追求艺术真实性著称。《西游记》的拍摄成为她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拍摄《西游记》的年代,影视行业的技术与设备相当落后,但杨洁始终坚持“真实感”的理念。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质量,她带领剧组走遍大江南北,翻山越岭,克服无数困难,拍摄了许多让人难忘的画面。 而在《西游记》的诸多篇章中,拍摄《祸起观音院》一集更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杨洁用她的坚持和智慧,解决了种种拍摄难题,为《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祸起观音院》是86版《西游记》的一集重头戏,其“火烧观音院”的场景不仅是剧情的重要转折点,更是对剧组拍摄能力的巨大考验。在那个技术条件落后的年代,这样的火灾场景要拍得真实又震撼,几乎是难以实现的挑战。但杨洁导演始终坚持追求真实感,为这一场戏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拍摄初期,为了节省经费,剧组召开了一次关于场景布置的讨论会。在会上,制片主任提出了“纸扎观音院”的方案。 他指着图纸说道:“这完全可以用纸扎来代替,花费少,操作简单,烧起来也方便。”这话引起了不少工作人员的点头,大家都明白,剧组的经费实在紧张,能省一点是一点。杨洁却当场反对:“纸扎寺庙?纸一烧就露馅了,怎么看都假得很!我们是在拍《西游记》,不是做舞台剧,不能用这样的东西糊弄观众。” 会场陷入短暂的沉默。制片主任站起身来,语气略带急躁地说:“杨导,这样做不是为了省钱吗?难道我们还真搭一座寺庙出来烧了不成?那怎么可能!” 杨洁语速加快,毫不退让:“真实感是这部剧的灵魂!就算不能建一座真寺庙,模型也必须用木头搭,得有砖瓦的感觉,不能像纸一样一烧就没了。”两人言辞交锋,气氛一度紧张,直到会议结束也没有达成共识。 会后,杨洁召集了几位美术和布景人员,详细讨论模型制作的细节。她走到画板前,用粉笔圈出了观音院的几个关键部位,“这里得有门框,这里有石雕的廊柱,尤其是大殿的顶梁架,至少要做得像样一点。火烧的镜头可能持续十几秒,但它必须让观众信服。”工作人员面面相觑,他们知道,用木头搭建这样的模型并不简单,不仅需要更高的制作成本,工期也会大大延长。 在几天的激烈讨论和预算审核后,杨洁终于说服了制片主任。木制模型的制作工作正式启动。为了节省经费,剧组没有外包给专业的模型公司,而是由剧组的布景师傅和木工一起完成。制作场地选在剧组临时租用的一块空地上,木工们从当地市场采购了大量木材,开始加班加点地拼接和打磨。 模型最终完成后,杨洁带领剧组测试火灾场景。烟火师点燃火源后,火势迅速蔓延到木制模型的每个角落,火光映红了天空,浓烟升腾而起,场面壮观而真实。 在火灾后场景的布置上,剧组又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火烧后的废墟如何表现得逼真?杨洁希望能找到一处真正被火烧过的寺庙,而非用道具随便拼凑。她再次带领团队开始了一轮“地毯式搜索”,从福建到广东,走遍了十几个县市。废墟寺庙并不好找,多数地方早已修缮或者拆除。 几经波折,杨洁终于在福建东山岛得到了线索。当地人告诉她,有一座古寺院在十几年前因火灾被烧毁,一直未修缮,正是现成的废墟。杨洁赶忙带队前往考察。 当天傍晚,团队冒着海风赶到寺庙废墟,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残破的景象:木梁已经烧得焦黑,瓦片碎裂,四散堆积在地上。杨洁绕着废墟转了一圈,时而蹲下仔细端详,时而抬头凝视半塌的寺庙墙体。她感叹道:“这地方简直就是为《祸起观音院》准备的。” 为确保寺庙废墟能用到拍摄结束,杨洁与当地管理者沟通,希望寺庙保持原状。管理者爽快答应了她的请求,甚至派人守护废墟,防止游客破坏。最终,《祸起观音院》的拍摄顺利完成,寺庙的真实废墟与模型燃烧的场景完美衔接,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情节俱佳的大火场面。 完成拍摄后,《祸起观音院》成为了《西游记》中最受观众喜爱的章节之一。剧中火灾场景的真实性让人印象深刻,许多人感叹于剧组在艰苦条件下的精益求精。杨洁的坚持不仅为这一集带来了成功,也为整部《西游记》的艺术价值奠定了基础。 在晚年,杨洁对《西游记》的拍摄过程多次回忆,她尤其提到《祸起观音院》的火灾场景,称其为拍摄过程中最艰难但也最令人满意的部分之一。这段经历不仅体现了她对艺术创作的执着,更彰显了她作为一名导演的专业精神和个人魅力。
导演杨洁回忆,拍西游记火烧观音院那集,杨洁跟制片人吵了一架,因为要烧观音院,烧真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2-05 10:43:2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