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8日,经过抢救的毛主席刚刚苏醒过来,嘴里就发出虚弱的声音,就像有什么话要交代一样。此时他已经说不清话了,工作人员赶忙拿来纸和笔放在他的手上。 1976年9月9日,一个令全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在北京时间9时57分,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病逝。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无数人为之哀恸。而在这个重要时刻的前一天,发生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伟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心系国家的崇高精神。 在位于中南海的病房内,1976年9月8日这一天显得格外漫长。自1976年7月以来,毛主席的健康状况就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这间病房里,除了必要的医疗设备,还有专门的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各种仪器发出的滴答声,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都屏住呼吸,紧张地注视着病床上的毛主席。 这段时间以来,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稳定,医护人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9月8日这天,经过一轮紧急抢救后,毛主席终于有了些许好转的迹象。在场的每个人都不敢放松警惕,他们知道这可能是最后的时刻了。 午后,病房里的气氛愈发紧张。毛主席的呼吸时而急促,时而微弱,医护人员一刻也不敢松懈。突然间,原本昏迷的毛主席睁开了眼睛,发出了微弱的声音。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所有人都紧张起来,他们意识到主席似乎有话要说。 然而,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无法清晰地表达,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在场的工作人员立即意识到情况的紧迫性,迅速找来了纸和笔,小心翼翼地放在主席的手中。这是一个令人揪心的场景,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生怕打扰到主席。 病房里的每个人都凝神注视着这一幕。毛主席虽然已经十分虚弱,但仍然努力握住了笔。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时间仿佛变得格外缓慢。主席用尽全力,在纸上艰难地画下了三道横线。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耗费了他巨大的精力。画完这三横之后,毛主席的手无力地垂了下来,眼睛也随之闭上。 这一刻,房间里的人们都陷入了困惑。没有人能够立即理解这三横的含义。但是很快,毛主席又一次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他吃力地抬起手,在床上轻轻地敲了三下。这个动作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注意,特别是一直负责警卫工作的周福明同志。 整个病房里的气氛凝重而紧张。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这些动作背后的含义,试图理解毛主席想要表达的最后心愿。这一幕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伟人在生命尽头时刻的执着,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领袖对国家事务的持续关注。 就在病房里的人们为这些神秘的暗示困惑不已的时候,周福明忽然想到了什么。作为长期负责毛主席警卫工作的工作人员,他对主席的日常习惯再熟悉不过。多年来,他经常看到主席关注国际新闻,尤其是涉及周边国家的重要动态。 此时正值1976年日本大选期间,作为邻国的重要政治变动,这场选举自然受到了中方的高度关注。周福明回忆起近期整理的相关资料中,有关于日本自民党主席、时任内阁总理大臣三木武夫的报告。联系到主席画下的三横和叩击的三下,他小心地询问主席是否想看关于三木武夫的材料。毛主席立即做出了肯定的回应。 在1976年的国际环境下,日本政坛的变化对中国具有特殊的意义。自1972年中日建交以来,两国关系逐步改善,但仍处在一个微妙的调整期。三木武夫作为日本政府首脑,其政治立场和政策取向都可能影响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周福明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能够观察到主席关注时事的一面。每天清晨,主席都会过目重要的国际新闻;在与外宾会面前,必定会详细了解对方国家的最新动态。这种持续关注国际形势的习惯,在主席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保持着。 病房内的场景令人动容。各种医疗仪器发出规律的声响,营造出一种特殊的节奏。医护人员在病床周围忙碌着,但都刻意放轻脚步。偶尔传来的低声交谈,也都是关于主席病情的简短交流。这种紧张而庄重的氛围中,又带着一丝令人窒息的沉重。 当工作人员按照主席的意思,把三木武夫相关的材料拿来后,已经十分虚弱的毛主席还是强撑着看了一会儿。然而,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阅读公务材料了。看过材料后不久,主席就再次陷入了昏迷,再也没能醒来。 这一幕完美诠释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毛主席依然牵挂着国家大事,关注着可能影响中国前途命运的国际局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最后的举动是他一生为国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即便在弥留之际,他的心里装的仍然是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未来。 这种对国事的执着,对民族利益的坚守,展现了一位领袖的责任与担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每一个重大的国际事件都可能对新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毛主席始终保持着这种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当天的这一幕,不仅仅是一个感人的历史片段,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展现了一位领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沉责任感,也记录下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感谢毛主席,为我们换了人间![玫瑰]
【27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