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能让他再回中国!”2009 年,中国科学家潘锦功造出了发电玻璃,想帮祖国发展。却接连遭印度、美国阻拦。怕像失去钱学森那样失去潘锦功,印、美竟想不惜一切代价留住他。 潘锦功,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四川。他出身普通家庭,父母虽文化程度不高,却十分重视教育。 潘锦功从小勤奋好学,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化学系。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巨变,他深刻感受到国家科技领域的落后,立志为祖国的化学与能源技术发展贡献力量。 大学毕业后,潘锦功得到老师推荐,前往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深造。在这里,他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并专注于碲化镉材料的研究。 尽管美国生活舒适,潘锦功从未放弃自己“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的梦想。在异乡奋斗的岁月里,他承受着文化隔阂和种族歧视,但始终以研究为重,用汗水和智慧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科研领域。 潘锦功凭借多年潜心研究,成功研制出碲化镉“发电玻璃”,这一发明震惊世界,引发了全球能源领域的巨大轰动。这也让他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美国和印度等国为了掌握这项技术不惜一切代价想将他留在本国。潘锦功不仅面临高额诱惑,还要与各种明里暗里的阻挠斗争。 2000年初,美国一家能源公司首先找上门来,提出2000万美元的天价,希望购买“发电玻璃”的专利使用权。为显示诚意,公司特意邀请潘锦功参观他们最新建成的能源研究中心。 面对这样的条件,潘锦功的回答却极为果断:“这项技术是为中国研发的,不是用来换取财富的。”他简单的一句话让对方错愕不已。尽管对方多次加码,甚至邀请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协调,但潘锦功的立场始终没有动摇。 美国的失望刚刚开始,印度方面立刻加入竞争。他们派出代表团前往美国,与潘锦功进行长达数周的会谈。印度方面态度更加直接,他们承诺提供1亿美元巨资作为专利转让费用,并在印度为潘锦功建立一座独立的“新能源研究中心”,所有研发成果都由潘锦功完全主导。 无论他们如何努力说服,潘锦功依然冷静拒绝了这份“天价礼物”。“我的技术只为祖国服务。”他简单的一句话让印度代表无话可说,遗憾地结束了会谈。 真正的麻烦来自美国政府的阻挠。早在潘锦功研发出“发电玻璃”之初,美国方面就开始对他进行“特殊关注”。 他的日常行程被严密监视,甚至在一些场合能看到便衣跟随的身影。2009年春,潘锦功参加四川成都的一场新能源国际论坛,作了关于“发电玻璃”技术的专题学术报告,向世界展示了这项技术的潜力。 报告结束后,台下许多国内专家和企业代表纷纷围住他,希望与他交流技术应用前景。潘锦功看到祖国对新能源的渴望,心中暗下决心:“是时候回国了。” 当他准备申请回国签证时,困难接踵而至。美国当局以“技术保护”为由,拒绝批准签证。他的实验室甚至被“临时关闭”以便“核查安全问题”。随后,美国警方以莫须有的“间谍罪”将他软禁,并限制他的行动范围。潘锦功被迫留在家中无法外出,门口的监控摄像头和便衣人员让他的一举一动都无所遁形。 此时,中国驻美大使馆迅速介入,外交人员与美国政府展开多轮谈判。经过持续交涉,美国终于批准潘锦功的签证,他总算得以启程回国。阻挠并未就此结束。 2011年5月17日,潘锦功即将登上返回祖国的航班。就在他进入登机口准备安检时,十多名美国便衣突然冲出,一把拦住了他。 情急之下,潘锦功没有退缩,他大声喊道:“他们想绑架我!我是中国公民,我要回我的国家!”他的喊声引起了候机室所有人的关注,更多的旅客纷纷上前围观。 一时间,便衣人员陷入尴尬境地,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采取强硬措施,只得悻悻离开。最终,潘锦功顺利登机,飞往阔别多年的祖国。 回到祖国后,潘锦功将目光投向四川双流。这片土地不仅是他的家乡,还拥有世界上唯一的碲独立矿床,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为“发电玻璃”技术的落地提供了最佳环境。初创事业并非一帆风顺,资金、技术、市场的压力接踵而至。 在国家的支持下,他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2015年底,“发电玻璃”被列为国家核心竞争力项目,获得1.59亿元财政支持; 2016年,小片电池光电转换率达到17.8%,远超行业标准;同年,首条生产线试产成功,仅需55秒即可生产一片碲化镉玻璃。2017年,他研发出全球面积最大的“发电玻璃”,使其广泛应用于汽车厂房、建筑幕墙等领域。 如今,潘锦功不仅拥有数十项国家专利,还带领团队在江西九江建成世界首座“发电玻璃”电子商务大厦。他的发明如同一座“悬挂的油田”,极大推动了我国新能源的应用发展。 潘锦功的事迹在祖国大江南北广为传颂,2019年,他荣获中国“杰出工程师奖”。他的成功无疑为新时代的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也激励更多学子为民族复兴大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决不能让他再回中国!”2009年,中国科学家潘锦功造出了发电玻璃,想帮祖国发
马二历史趣闻
2025-01-31 11:42:22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