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深夜,郑苹如悄悄被押到小树林,两个特务直勾勾地看着她,感叹说:“多漂亮的女人,杀了太可惜!”突然,郑苹如却提出一个要求,没想到特务竟然说:“可以!” 在1918年的上海,一个中日混血的女孩郑苹如出生在了一个显赫的家庭。她的父亲是当时上海有名的商人,也是一位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者。 从小郑苹如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在名师的悉心培养下,她的琴棋书画造诣颇深。她精通日语和英语,举手投足间更是带着大家闺秀特有的优雅气质。 在上海滩的名媛圈子里,郑苹如很快就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明珠。她出入各类高端沙龙,结识了不少上流社会的名流。 郑苹如从小就耳濡目染父亲的革命思想,对民族大义有着深刻的认识。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不断踏入中国的土地,这个年轻的女子开始思考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战火很快蔓延到了上海。郑苹如的未婚夫王汉勋是一名军官,他必须奔赴前线。 在送别王汉勋的码头上,两人约定等到战争结束就举行婚礼。但命运弄人,这竟成了他们今生最后一次相见。 就在这个时候,父亲的老友、上海地下抗日组织的负责人陈果夫找到了郑苹如。陈果夫看中了郑苹如的特殊身份和出众才华,希望她能加入地下工作。 对于陈果夫的邀请,郑苹如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独特的身份背景和在上流社会的人脉关系,正是组织所需要的。 就这样,这位出身优渥的大家闺秀,开始了她暗藏杀机的双面人生。在外人眼中,她依然是那个举止优雅的名媛,但实际上她已经成为了一名为国效力的特工。 在上海的各个社交场合,郑苹如开始收集各种军事情报。她利用自己精通日语的优势,成功打入了日本驻上海高层圈子。 随着战事的推进,郑苹如逐渐成为了地下组织最重要的情报员之一。她传递的信息,帮助我方多次挫败了日军的阴谋。 1938年,一个重要的机会出现在郑苹如面前。在一次社交晚宴上,她认识了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儿子近卫文隆。
近卫文隆对这位才貌双全的混血美人一见倾心。郑苹如也开始频繁地与他接触,通过近卫文隆获取了许多重要情报。 然而,郑苹如的社交活动引起了很多非议。不少人开始在背后指指点点,说她是汉奸,是出卖国家和身体的女人。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组织给郑苹如安排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她需要除掉一个叫丁默顿的汉奸,这个人原本是个校长,但投靠日本后专门出卖抗日志士。 经过详细调查,组织发现丁默顿最大的弱点就是好色。郑苹如正是丁默顿的前学生,组织决定利用这层关系接近他。
在一次宴会上,郑苹如重新与丁默顿相遇。丁默顿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很快就让她担任了自己的秘书。 郑苹如开始了第一次刺杀计划。她邀请丁默顿到家里做客,但老奸巨猾的丁默顿在快到达时察觉到了危险,立即掉头离开。 第一次刺杀失败后,郑苹如没有放弃。她又精心策划了第二次行动,在一次购物过程中准备下手。 但丁默顿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在商场门口就发现了异常。他给了郑苹如一沓钱,借故离开了现场。
两次失败的经历让郑苹如更加谨慎。但她明白,只有除掉丁默顿,才能保护更多的抗日志士。 在1940年初,郑苹如决定独自执行第三次刺杀计划。她没有向组织请示,认为只有自己单独行动才更容易得手。 然而这次行动成为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任务。丁默顿早已经看穿了她的身份,一直在等待她自投罗网。 就在郑苹如刚从车上下来的时候,一群特务突然冲出来将她包围。她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就被抓进了审讯室。
在阴冷的审讯室里,郑苹如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丁默顿的妻子赵慧敏亲自参与了审讯,对这位美貌的女特工施以最残酷的私刑。 整整一个月里,郑苹如的身体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在敌人面前,她始终保持着沉默,没有透露任何组织的秘密。
1940年2月的一个深夜,特务们终于接到了处决郑苹如的命令。他们将这位22岁的女特工悄悄押往上海郊外的一片小树林。 在寒冷的月光下,两名特务看着这个容貌依然姣好的女子,忍不住发出感叹:"多漂亮的女人,杀了太可惜!"。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郑苹如却表现得异常平静。 她转过头,对着特务提出了最后一个请求:"天气这么好,地方这么美,请你们不要毁坏我的容颜"。特务看着她端庄优雅的样子,竟一时不忍下手。 特务对视一眼,回答说:"可以"。随后,一声清脆的枪响打破了夜晚的宁静,郑苹如那美丽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这个寒冷的夜晚。
在郑苹如被处决之前,她写下了一封绝笔信。这封信的收信人是她的未婚夫王汉勋,但她并不知道,王汉勋已经在此前的战斗中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