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48岁沈寿病逝,给78岁张謇留下遗言:死在你这儿,就埋在你这儿,死后不入夫家祖坟,不与丈夫合葬。随后,张謇为她划地安葬,阴阳相守。 不久,沈寿丈夫余觉赶到,虽没能见上妻子最后一面,但他深信夫妻情深,妻子不可能留下这样的遗言,他的结论是:妻子生前被张謇软禁,死后还被他霸葬一方。 之后,这两个男人因为沈寿打了多年官司,余觉更是将这番遭遇写成书稿,一家一家找报社去投,闹得人尽皆知,因为沈寿已死,民国这桩惊天绯闻,也就成了历史悬案。 那么,究竟两人究竟谁说的是事实,沈寿到底有没有对不起丈夫? 其实,沈寿是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她一生做了很多事情,只不过,人们认识她却是因为这桩桃色新闻。 沈寿,表字雪君,我国刺绣流派沈绣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她7岁弄针,8岁学绣,16、17岁便已是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绣品相当传神。 20岁时,嫁给了门当户对的余觉,这余觉善书能画,婚后的两人一个以笔带针,一个以针代笔,各有进益,琴瑟和鸣。 1904年,丈夫余觉进京赶考落榜,当时正是慈禧70大寿,他便将妻子的八幅绣品进献,慈禧大喜御笔手书“福”“寿”二字,分赐给夫妻二人。 之后,沈雪君便成了沈寿,余觉也成了余寿。 同年,沈寿被任命为清廷绣工科总教习,而余觉也得了想要的官职。 说起来两人也是天作之合,只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两人结婚十年,沈寿才有了身孕,可为了让余觉能在慈禧寿辰时及时进献绣品,沈寿只能夜以继日地刺绣,没几个月便滑了胎,伤了根本,自此也不能生育。 不久,余觉便纳了妾。 沈寿纵然难过,却也知道不能让丈夫绝后,只能偶尔在姐姐沈立面前哭泣一番。 10年光阴过去,当年的鹣鲽深情早已不见踪影,后来的余觉只想让她帮自己笼络权贵,扶摇直上,而沈寿只想专注绣艺。 一次剧烈争吵后,沈寿终于明白两人再也回不去了,从此将心思都放在了刺绣上。 1911年,她所绣绘的《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意大利皇帝皇后亲笔手书感谢清廷,同时特意赠送给沈寿一块金表。 只是,事业上的这点成就,并没有让沈寿生活得多好。 后来,大清亡了,绣工科没了,生活从此没了着落,余觉大手大脚惯了,没什么积蓄,只能靠沈寿给别人绣衣裙和背面勉强维持生活。 实在撑不住时,他们遇到了张謇。 张謇原是前清状元,因高中时正是甲午战败,便觉得做官无用,实业才能救国,索性回到家乡南通创办了女工传习所,特意邀请余觉夫妇担任教习。 1914年,余觉举家牵往南通。 到达南通后,夫妇二人便开始了分居生活,余觉与小妾及小妾生的孩子住在一起,而沈寿则自己居住。 只是一家人的开销,依靠沈寿维持。 这样的生活,让沈寿从此一心扑在刺绣上,为了绣成《耶稣像》,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她日以继夜的刺绣。 后来,《耶稣像》成为当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一等奖,沈寿被冠以“世界美术家”的美称。 只是,她的身体透支过度,时常会出现问题,严重的时候危及性命。 姐姐沈立为了救妹妹深更半夜去敲余觉的门,可余觉虽然开了门,却不愿去救,只让沈立去找郎中。 沈立去了几次,次次如此。 后来,张謇为沈寿找了郎中,为了让她养病,找房子安顿她。 沈寿几次病危,都是张謇在她身边照顾。 可张謇的照顾换来的,是余觉一句“张謇故意挑拨我二人夫妻关系”,非要拉着重病的沈寿离开南通。 沈寿不愿离开,余觉一把将她推倒在地,带着小妾和孩子离开了南通。 此后,便再无相见。 张謇为沈寿的才艺倾倒,对其有意,这才不遗余力照顾,亦曾为她写下“因风送入帘波影,为鲽为鹣那得知”的诗句。 沈寿亦曾和诗:谁知六尺帘波影,留得谦亭万古心。 只是两人终究发乎情,止乎礼。 1919年,沈寿再次病发,张謇纵然专轮到上海延请名医,却也没能将她的生命延长多少。 不久,沈寿病逝,张謇按照遗愿,将她葬在南通狼山。 只是身为丈夫的余觉,在她死后的一番做法实在让人唏嘘。 所谓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一个女子,遇见对你好的容易,但遇见待你如初的却很难。 对沈寿而言,余觉显然不是。 好在,她醒悟了,没有在余觉“软饭硬吃”“见死不救”之后,随他离开南通。 只是,她明白的终究晚了些,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事情。 果然,自古万男留不住,女子应怀木兰心,与其扶他凌云志,不如自挣万两金。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九仙月,总有一个故事让你幡然醒悟。
1920年,48岁沈寿病逝,给78岁张謇留下遗言:死在你这儿,就埋在你这儿,死后
芊芊看历史
2025-01-18 20:02:28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