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岁高龄的李鸿章奉光绪旨意到访美国,为表重视,他特意穿上了御赐黄马

芊芊看历史 2025-02-08 19:26:40

1896年,73岁高龄的李鸿章奉光绪旨意到访美国,为表重视,他特意穿上了御赐黄马褂。谁料,当他带着随从下船,路过的人纷纷驻足围观,打量起这个“奇装异服”的老者。   当时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飘飘,有数据显示当时有50万人走上街头欢迎李鸿章的到来,也有人说是为了看他身上那件黄马褂。   当时《纽约时报》的记者,趁卢杰与李鸿章通过翻译寒暄时,仔细研究了李鸿章的黄马褂,结果发现李鸿章是在全套朝服之外罩黄马褂,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朝服外面再罩黄马褂。   他们认为,李鸿章的黄马褂除了有点像披肩,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实际的用途。   而当时已经是8月下旬,纽约的气温差不多38-39度,可以说是酷暑逼人,但黄马褂密不透风,而且李鸿章的着装能看见的就有两套。   记者纳闷,中堂大人不怕热吗?   说起来,怎么可能不怕热。   只是朝廷对在公开场合穿黄马褂有严格要求,李鸿章身为朝廷命官,为了大清形象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其实,李鸿章此行,原本是为了寻找强国之路的,没想到,却令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差距,回去后久久未曾开口说话。   那么李鸿章究竟看到了什么?   有资料记载,李鸿章自打下船后就注意到了那些足有二十层甚至更高的摩天大楼。   望着那些摩天大楼,李鸿章不禁感叹:我在清国或欧洲,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子的高楼。   要知道楼房的高度,象征技术和经济实力,在李鸿章眼中,这意味他们的技术和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欧洲。   李鸿章起初想的是,要把摩天大楼复制到清国。   后来一细琢磨,觉得尚需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来,太着急了,技术不过关,可能被台风吹倒。   如今想来,李鸿章的这个想法很像是在自我安慰。   因为在那一刻,本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李鸿章,突然发现差距真的太大了根本无从学起。   说到差距的话,就不得不提到1793那年马戛尔尼使团到紫禁城给乾隆“送礼”,乾隆的迷之自信了。   面对马戛尔尼使团所带来的火炮、榴炮弹、卡宾枪、步枪等武器,以及热气球等一些代表世界科技发展工业品,乾隆的反应是将那些东西全都锁进仓库“落灰”。   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在园中抢劫的英国人找到了他们六十多年前进贡的东西,又重新运回了伦敦。   那一次,马戛尔尼虽然在乾隆面前吃了“闭门羹”,却将清朝工业、经济、军事发展情况都摸透了。   马戛尔尼一行人离开时,乾隆还特意给英国国王写了一封信,让马戛尔尼带回去,那封信全文976个字,尽显愚昧。   后来,马戛尔尼的那句“大清帝国只是一搜破败不堪的旧船”就传遍了世界。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诸多战争。   不得不说,如果乾隆当初能从马戛尔尼送的那些礼物中,看出世界科技发展的端倪,像他爷爷康熙那样关注工业和防务,或许后面的嘉庆、道光等子孙后代,也能继承祖辈遗志。   只可惜没有如果。   想想清王朝268年历史,自雍正朝开始限制贸易,乾隆朝关闭“三口”独留广州“一口通商”,如此做法,只会日渐落后于世,怎么可能不挨打。   等到那个面向世界的“光绪”出现时,已经太晚了,更何况他上面还有一个只知奢华享乐的慈禧老佛爷。   那么到光绪朝时,清朝和西方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光绪元年,即1875年,全球首个火力发电站,在法国巴黎建成;   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慈禧太后头一次坐上汽车时,德国已经有12家汽车厂;   光绪二十八年,即1902年,慈禧太后还在摇扇子避暑时,美国人已经发明了第一台空调系统; ……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 看到这里,身为读者的你大概也能理解,李鸿章为何会一言不发了。 不仅如此,在光绪朝官场风气败坏,慈禧、光绪的宠妃珍妃、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都曾为了挣银子买卖要职,而糊涂的光绪差点将四川盐茶道的缺放给了没文化的爆发户。 果然,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清王朝这驾腐朽溃烂的破船,一直在驶向死亡的终点,船上的每一个人都在加速它的解体或者触礁而毁。   那么,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九仙月,总有一个故事让你豁然开朗。

0 阅读:0
芊芊看历史

芊芊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