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7月25日夜,60岁嘉庆突然死在承德避暑山庄,从卧病到死亡就1天。事发突然,山庄瞬间乱成一锅粥,却不是因嘉庆驾崩,而是找不到册立新君的诏书。 嘉庆这突如其来的驾崩,让宗亲贵族、臣子、内侍们统统手足无措,谁也没想到他竟会这样什么也没交代,就驾崩了。 要知道他爷爷康熙活了68岁,父亲乾隆活了89岁,所有人都以为他也能高寿的,没成想竟在60岁上挂了。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自打雍正皇帝起,就将立储的诏书密封后,藏在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出门时将副本带在身边。 若皇帝外出突然驾崩,就找到他随身携带的副本,拥立新君继位。 当初,雍正突然驾崩,众人同样遍寻不着遗诏副本,好在张廷玉机灵,到底在雍正身边找到了那个用黄纸封着的小盒子。 于是,被半夜叫醒的大学士戴均元也以为能像当初张廷玉一样幸运,找到遗诏。 谁料,他与众人将嘉庆身上、床榻被褥、寝宫内外,所有能找的地方都翻遍了也没找到遗诏。 嘉庆一生5子9女,去世时仅4子在世,次子绵宁38岁孝淑睿皇后所生,三子绵凯25岁,四子绵忻15岁,皆为孝和睿皇后所生,五子绵愉不过6岁,乃恭顺皇贵妃所生。 嘉庆去世后,绵宁、绵忻守在榻前痛哭不止,直到戴均元与托津两位军机大臣规劝他们,尊先帝遗命拥立新君才是当务之急,两人才慢慢止住哭。 然而,遗诏找不到,又如何拥立新君呢? 万般无奈之下,诚亲王永瑆提出,立即派人连夜回乾清宫拆开遗诏正本,拥立新君继位。 岂料,戴均元坦言嘉庆曾向自己说过,自打宫内急变后,乾清宫已经不安全,没将传位诏书放那儿。 众人一听傻眼了,那是谁偷了传位诏书吗? 于是,所有出入嘉庆寝宫的人皆被搜了一遍,依然一无所获。 等搜完众人,天已经微亮。 可问题还摆在那儿,很快有人提出不能听信戴均元一面之词,应立即派人进京面奏孝和皇后,请皇后去看看,若真没遗诏就让皇后决定由谁继位。 这个提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 之后,经过众人商议,由孝和皇后的亲弟弟和世泰立马带着两名太监进宫面奏。 和世泰重任在肩,不敢怠慢,一路马不停蹄,经过一天一夜,终于在次日凌晨抵京,当时宫中城门还没开,和世泰叩门后,直奔储秀宫。 孝和皇后早上刚起来,还没来得及梳洗,就听到嘉庆驾崩的噩耗,顿时如五雷轰顶,痛哭不止。 和世泰见姐姐一味哭泣,忙开口,遗诏找不到,新君难以继位,请皇后速做决断。 之后,孝和皇后立马带着人去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和养心殿寝宫寻找密诏。 结果,仍然一无所获。 和世泰见状,让皇后早做决断,皇后犹豫称,自古新君皆通过大行皇帝遗命或密诏确定,不该自己决断。 和世泰立马表示,这是避暑山庄所有守灵王公大臣的意见,更何况若皇位空落导致大清江山不稳,大行皇帝也无法安心宾天。 皇后这才点头应允。 她知道嘉庆二十多年来一直宠爱绵宁,平时有意对绵宁进行熏陶磨炼,尤其是绵宁平定大内急变后,为提高他的威望,特意加封为智亲王,对同样有功的绵凯、绵忻就只是嘴上夸了夸。 想到这,孝和皇后当即觉得自己应该理解和尊重嘉庆的意愿,让绵宁继承皇位。 很快,和世泰便带着皇后的懿旨,马不停蹄赶往承德避暑山庄。 然而,没想到的是,山庄内有了新情况。 众人正疲惫不堪地守着大行皇帝时,嘉庆去世当晚守在殿外的侍卫突然大喊,大行皇帝的遗诏会不会在仪仗车里。 荣亲王永瑆不以为然,觉得那么重要的东西,怎么可能放在仪仗车里。 但戴均元和托津却像抓着根救命稻草一样,立马站起来奔向嘉庆来时的仪仗车里。 一番寻找后,果然在一直木箱里发现了用黄纸封着的楠木匣子,众人回到殿内后,戴均元当众打开匣子宣读: 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立皇二子绵宁为皇太子。 绵宁听后,伏地痛哭不止,就像当初雍正死后,乾隆听到遗诏后的反应一样。 和世泰再次回到山庄,高喊:皇太后懿旨时,绵宁已经在安排父皇的后事了,众人听到后立马跪地听旨。 一众王公大臣听完后,心中的石头也落了地。 绵宁再次感激涕零。 曾有资料记载:那个在仪仗车里的遗诏不过是戴均元和托津等人,为了道光皇帝皇位正统性,故弄玄虚搞得小把戏而已。 不过,有了嘉庆遗诏和太后懿旨的双重确定,绵宁乃正统的皇位继承人这件事,也就无人敢诟病了。 于皇室和清朝而言,嘉庆嫡长子绵宁的继位,是为大清续了命。 事实上,清朝的第八位皇帝道光,自继位以来确实勤奋努力,整顿吏治,带头节俭,也活了69岁。 然而,时代的潮流已将清廷推向了风口浪尖,面对风起云涌的内外形势,他无能为力,注定悲剧。 于勤奋的道光而言,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无奈悲凉的呢?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九仙月,总有一个故事让你幡然醒悟。
1820年7月25日夜,60岁嘉庆突然死在承德避暑山庄,从卧病到死亡就1天。事发
芊芊看历史
2025-02-05 11:26:00
0
阅读: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