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康熙抑制住想要杀了姚启圣的冲动,当面销毁了顺治永不录用的诏书,任用姚启圣为福建总督。4年后,姚启圣收复台湾,忐忑进京面圣。他自知此行必死无疑,但一直痛恨他的康熙却并未杀他。 康熙皇帝刚登基的时候,对姚启圣可谓是又爱又恨。这位性情刚烈、嫉恶如仇的大臣虽然才华出众,但却屡屡违抗旨意,让康熙头疼不已。 不过,让康熙更加困扰的,是先帝顺治留下的一道诏书。这道诏书明确指出,姚启圣犯了大罪,今生都不可以再授予官职。 康熙面对这道诏书,内心充满了挣扎。一方面,他不想违背先帝的遗愿;但另一方面,大清王朝正处在关键时期,需要姚启圣这样的人才来辅佐朝政。 权衡再三,康熙终于下定决心。他当着众大臣的面,把那道诏书付之一炬,并亲口宣布,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 这个决定,既表明了康熙英明果断的一面,也体现出他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胸怀。但康熙万万没想到,自己对姚启圣的"恩宠",最终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戳心"。姚启圣上任后,从不对康熙阿谀奉承,该提意见的时候从不客气。 这位福建总督,骨子里依旧是那个桀骜不驯的书生。他常常对康熙的决策直言不讳,甚至当面驳斥康熙的看法。 几番争执下来,康熙对姚启圣的印象越来越差。他甚至开始后悔,当初任用姚启圣,是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但每当这时,康熙都会想起,姚启圣虽然言辞犀利,但他的本心,是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这位刚直不阿的臣子,从来没有私心杂念,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为国尽忠。 想到这里,康熙对姚启圣的怒火,也就慢慢平息了下来。他意识到,自己之所以会对姚启圣感到不满,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君王的自尊心。 作为一个帝王,康熙从小就习惯了臣子们的俯首帖耳。姚启圣的直言进谏,虽然让他不快,但却让他看到了一个君王应有的气度。 说起姚启圣,那可真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年轻时曾经得罪了当地的一个土豪,竟然一怒之下投靠了清军,还做了通州知州。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位新官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个得罪过他的土豪抓来杀了。事后,姚启圣就这样潇洒地辞官走人,留下百姓们一脸震惊。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姚启圣后来又遇到两个欺负百姓的兵痞,二话不说,把他们就地正法了。这种嫉恶如仇、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的性格,简直就是个活脱脱的侠客。 后来,姚启圣重新做官,到香山县当了个知县。别看这官不大,姚启圣可一点都不含糊。他上任没多久,就把前任知县欠下的税款全都补上了,让上级刮目相看。 但这位刚正不阿的知县,却因为擅自开海禁的事,得罪了朝廷,被弹劾了个臭头。姚启圣也不恼,辞官后就去做起了生意。 就在大家以为他要金盆洗手的时候,姚启圣又出山了。这一次,他投奔了当时负责平定三藩的将军康亲王。 在讨伐耿精忠的战役中,姚启圣可谓是建功立业。他不仅捐钱募兵,还凭着一身智谋,成功说服耿精忠投降。康亲王见他如此能干,赶紧给康熙帝写了封表扬信。 于是姚启圣的仕途就此峰回路转。他重新做了官,并且官位还不小,一路从巡抚做到了总督。 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姚启圣更是不遗余力。他一方面严厉打击海盗,断绝他们的给养来源;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笼络人心,搞定了不少当地豪强。 如此种种,都为最后的台湾收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心里清楚,没有姚启圣的谋略和付出,就没有后来的大获全胜。 台湾收复的消息传来,康熙在欣喜之余,却也隐隐有些担心。他知道,姚启圣此番进京复命,心里肯定是忐忑不安的。 毕竟,姚启圣一路行来,得罪的大臣何止一个两个。加上他那刚直不阿的性子,康熙担心这位爱将会受到朝中那些小人的暗算。 但让康熙没想到的是,姚启圣这次进京,竟然像是来赴死的一般。他拜见康熙时,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年事已高,恳请皇上准许他告老还乡。 康熙一听就火了,当即斥责姚启圣:"你区区一介臣子,朕给你封官许爵,你就敢说不干就不干?" 可姚启圣偏偏不吃这一套。他跪在康熙面前,眼神坦荡地说:"微臣一生荣辱早已看淡,活着不过是为了报效国家。如今台湾已收复,微臣的心愿已了,留着这条老命还有何用?" 康熙被他这番话噎得说不出话来。这一刻,他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个桀骜不驯的老头,恐怕是真的不怕死。 如果说,他有什么过错,那就是这张嘴太毒,这个脾气太硬。但若说他有什么功劳,那就是他始终忠君爱国,鞠躬尽瘁。 想到这里,康熙的怒气也渐渐消了。他看着跪在地上的姚启圣,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处置。 良久,康熙才缓缓开口:"罢了,你这条老命,朕今日就暂且留着。但你要记住,这江山虽在朕手,也需将士们同心协力才能守得长久。" 姚启圣闻言,泪流满面,当即就要磕头谢恩。康熙连忙扶起他,语重心长地说:"卿既然一片丹心为国,朕又何必为难于你。" 姚启圣死里逃生,得以善终。他虽然没能像其他功臣那样,得到皇帝的嘉奖和恩宠,但他那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却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雍正生前一直觉得乾隆如果当皇帝可能镇不住人雍正给过乾隆评价,称乾隆是秉性仁慈
【2评论】【4点赞】
东哥在三峡
这一生也算是传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