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的父亲叫程启文,是红安将军县出来的,红四方面军的开国少将。 程启文,这位在中国革命历史中默默奉献的英雄人物,虽未像一些战友那样迅速晋升,他在革命事业中的贡献和独特的性格,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不朽的光辉。 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始终忠诚于党、不计个人得失、坚守初心的革命者形象。 1943年春,程启文接到了一项重要且充满挑战的任务:担任徐海东的警卫工作。 那时的徐海东因多年重病,已近四年无法亲自参与战斗,身体极为虚弱,甚至行动全靠担架抬行。对于程启文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警卫工作任务,更是一次对其责任心与忠诚的严峻考验。 谭震林特意叮嘱他:“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好海东同志!” 程启文知道,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保卫一位军人的安全,更是在保卫革命事业的根基——保卫一位有着巨大贡献和影响力的指挥员。 程启文踏上了前往徐海东身边的征程,面临着充满战火与动荡的环境。 徐海东的身体状况极为脆弱,而四周的敌人却从未停止过扫荡和偷袭,警卫工作异常艰险。 程启文深知,保证徐海东的安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更是一项政治任务,为了让徐海东能够继续为革命事业提供智力支持与战略指导,程启文必须确保他的安全与健康。 在这片满目疮痍的战场上,程启文和他的警卫连队日夜坚守,严格保护着徐海东免受敌军的侵害,除了防御敌人外,程启文还面临着一个更棘手的难题:如何为徐海东提供有效的医疗资源和生活保障。 战地条件极为艰苦,药品匮乏,医疗设施简陋,程启文便凭借着极强的执行力和责任感,想尽办法为徐海东寻找药物和医生。 当时的战地环境和资源稀缺,程启文不惜通过化装成普通百姓,前往南京采购药物与必需品。 每一次的外出都是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行动,但程启文从未有过一丝退缩。 他的无微不至和坚持不懈,逐渐使得徐海东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虽不能完全恢复,但至少能保持基本的生命体征和思维清晰。 在照顾徐海东的过程中,程启文不仅仅是一个警卫,他更像是一个忠诚的朋友与支持者。 徐海东的康复,不仅仅依靠药物和医疗,更依赖于程启文的耐心与细心,他为徐海东安排一切,照顾他的日常生活,甚至为他阅读书籍,陪伴他度过那段难熬的时光。 两人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超越了军人之间普通的合作关系。 程启文在革命中的性格特征,一直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作为一名红军团长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师长,他经历了无数艰苦的战斗,见证了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与无数牺牲。 程启文总是能够以一种轻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困境。 在任何艰难的时刻,他都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始终保持着一种“嘻嘻哈哈”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似乎从未被个人的荣辱得失所困扰。 这种从容与豁达,并非天生的洒脱,而是在长年累月的战斗与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性格。 对于程启文来说,革命事业永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与得失。他没有像一些战友那样渴望过快的晋升,也没有在面对个人待遇的不公时表现出过多的不满。 他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和革命事业中,始终相信自己的使命就是为革命的胜利贡献力量,而非为自己谋取更高的职位与荣誉,他曾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名利的看淡,他清楚自己为党和革命所做的一切,已经是他最重要的成就。 个人的晋升与待遇不过是浮云,他始终把集体和革命事业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着一颗忠诚而坚定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程启文的职务逐渐从战场走向行政岗位。 他担任了广西军区玉林军分区的副司令员,仍然秉持着对党忠诚的原则,兢兢业业地履行每一项职责,尽管程启文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表现卓越,但相比一些老战友,程启文的晋升步伐却显得相对缓慢。 老战友们时常为他感到惋惜,认为程启文本应在革命初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获得更高的职位与待遇。 程启文并不为此困扰,他始终低调、谦逊,从未因此而心生怨气。 他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为党和人民做事,而非寻求个人的荣耀。 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深知程启文并非缺乏“背景”,而是因为他始终坚守那份属于革命者的初心,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位。 程启文的同僚们对于他的评价极高,无论是面对自己晋升受阻的抱怨,还是对个人待遇的不满,程启文总是笑着对战友们说:“伙计,知足吧,想想那些牺牲的战友,这又算得了什么?”在他看来,与那些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战友相比,自己的所求已不值一提。 他关心的是革命胜利后的大局,是人民的福祉,而非个人的荣誉和地位。 程启文这种豁达、无私的态度,让他在战友和下属中赢得了极高的敬意,也使得他始终成为大家心中不朽的榜样。
程志的父亲叫程启文,是红安将军县出来的,红四方面军的开国少将。 程启文,这位在中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1-01 21:11:59
0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