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粟裕进京遇到李克农,李克农跑着上前,拉住他手急问:“粟裕同志,你别瞒我了,我的小儿子是不是牺牲了?” 李克农在1955年,晋升为开国上将,名声在外,是“龙潭三杰”之一。 可这么个大人物,心里也有个挂念,那就是他小儿子李伦。 李克农是一位心思细腻之人,心里总装着对前线儿子的牵挂。李伦奔赴战场已经三年了,却迟迟没有消息传回。 身为父亲,怎能不忧心忡忡。尽管他日常处理情报时,总是镇定从容。但涉及骨肉至亲,那份淡定就难以维持了。 他清楚战争的残酷,前线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他心中无数次闪过一个念头:儿子是否已遭遇不幸? 公务繁忙的他,鲜少有机会去详细打探儿子的消息。战时部队编制多变,即使他身为情报高手,想要追踪到儿子的具体下落也绝非易事。 如今,他恰好遇到了粟裕,他是战区的副司令员对战况颇为了解。李克农犹豫了许久,心中对儿子的挂念终是让他忍不住开口询问。 他快步走向粟裕,紧握其手:“粟裕同志,请直言,我儿是否已在前线牺牲?”粟裕一听,就知道他担心儿子,毕竟好久没收到信了。 说起来,李伦这孩子也是在革命里长大的,小时候就跟着母亲赵瑛在乡下东躲西藏。 直到1930年,他们母子俩才在上海跟李克农团聚,那时候李伦还小得很呢。 李克农在秘密工作时,李伦和哥哥都很小,却特别懂事。他们从不碰父亲桌上的东西,怕坏了父亲的大事。 那时的日子,李伦记得很清楚,有父亲,还有那个总带他们玩的“王叔叔”。 后来才知道,“王叔叔”是陈赓。 但1931年,顾顺章叛变了,“龙潭三杰”被暴露了,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也危险了。 李克农得马上走,又得和家人分开。 赵瑛带着李伦和哥哥开始了流浪,李伦当时才四岁。晚上睡菜场,每天只能吃一个烧饼。 直到有一天,李伦在街上看到了认识的共产党员宫乔岩,他们才有了个落脚的地方。 过了些日子,李克农在黄浦江边上和他们见了一面,就又去忙革命了。 此后,李伦便在母亲的教诲中一天天长大。他明白父亲身上的担子有多重。 有一回,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里满满都是对父亲的思念和生活的点滴艰辛。 李克农读到这封信时,眼泪不禁滑落,这份深情成了他革命岁月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后来,李伦也长成了大人,他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中。 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他都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立下了不少战功。但战争连绵,任务繁重,他很难抽出时间给父亲去一封信。 远在后方的李克农,每每想起,总是担忧不已。如今,李克农遇见粟裕,便拉着他,追问起来。 而粟裕被李克农突如其来的问题弄得有点懵,他愣了一下,然后赶紧问:“克农同志,你儿子那么多,你问的是哪一个啊?” 知道是李伦后,粟裕松了口气,他听说过这个在前线的小伙子。心里想:“终于有这孩子的消息了。” 粟裕看着李克农一脸焦急,知道这事得抓紧,于是马上给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打了电话,着急地问:“锐霆啊,李伦现在咋样了?他安全吗?” 陈锐霆一听到李伦的名字就兴奋了,说:“他好得很!前段时间在舟山群岛表现得可棒了,还拿了个一等功呢!咋的,粟司令也知道这小子了?” 粟裕一听这话,心里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他松了口气,说:“太好了,这孩子不仅没事,还立了功,真是不错啊。” 但一想到李克农这三年的担心,粟裕就有些来气。他在电话里批评陈锐霆说:“你们的工作做得太差了!战士们在前线拼命,你们却连让他们和家人通个信都做不到。家属们在家里多担心啊,你们不觉得惭愧吗?” 陈锐霆被粟裕说得有点不好意思,但他也明白了问题所在。他赶紧道歉并保证:“粟司令,你说得对。我们以后肯定会注意,一定让战士们能和家人保持联系。” 粟裕听陈锐霆这么说,心里的气也消了一些。他转过头告诉李克农:“克农同志,别担心了,李伦他好好的,还立了功呢。” 李克农一听到这个消息,紧锁的眉头马上就舒展开了。他开心地笑着说:“太好了!没事就好啊!这孩子真没让我失望。” 而另一边,得知父亲担忧自己后,李伦心里真不是滋味。 他开始给父母写封信,告诉他们自己挺好的。他在信里写了很多,都是对家人的想念。 后来,他收到了父母的回信,那封信他一直留着。说起来,这封信算是他革命路上的一份念想,也是一份鼓励。 抗美援朝时期,李伦又上了战场。他负责运军事物资,这可是个重任,但他完成得很好。 从那以后,他就在军事交通上忙活了四十年,把青春都献给了国防。1988年,李伦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但让人难过的是,他父亲却再也看不到儿子的荣誉了。26年前,父亲因为一场意外踩空台阶,摔得头开裂。 尽管,周恩来总理急忙找来了好多脑科专家来救他。但很遗憾,李克农还是没挺过来。 病危之际,在稍微清醒时,他赶紧写下了在特殊战线上,隐姓埋名的英雄。 他担心,自己一旦离世,这些战友会失去联系,无人知晓他们的付出和牺牲。
1950年,粟裕进京遇到李克农,李克农跑着上前,拉住他手急问:“粟裕同志,你别瞒
靖江的过去
2024-12-20 16:01:55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