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身在监狱的溥仪,听到“抗美援朝”的消息后,突然撕开自己的棉衣,取出一件东西道:“我自愿上交”。 当时,抗美援朝消息传开后,无数热血青年满腔热忱,奔赴前线。老百姓们也纷纷响应号召,捐钱捐物,全力支援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 就在这举国上下一心的时刻,在遥远的抚顺战犯管理所,一位曾经的 “末代皇帝”,也在心中悄悄酝酿着一场属于自己的 “变革”。 他就是溥仪。曾经,溥仪这个名字代表着权力和尊贵,可如今,时过境迁,他只是一名普通战犯,每日在管理所接受劳动改造。 经过改造,他脸上没了往日的傲气,多了几分沉稳和思考。当他听到抗美援朝的消息时,内心也不禁泛起层层涟漪。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抚顺战犯管理所里格外安静,每个人都在各自忙碌着。 突然,广播的声音打破了平静,传出国家出兵朝鲜的消息。管理所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纷纷围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怎么帮前线战士。 溥仪坐在一旁,一声不吭,只是静静地听着大家的讨论,可他的内心却十分不平静,各种滋味交织。他心里明白,国家现在有难,即便自己被关押在这里,也不能袖手旁观。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缓缓站起身,脚步沉稳地走到床边。 他的目光落在那件破旧的棉衣上,紧接着,他猛地用力一扯,只听 “嘶啦” 一声,棉衣被撕开,藏在里面的 “三链章” 露了出来。 这可是乾隆御赐的珍贵田黄石宝贝。以前,他常常抚摸着它,回忆往昔那些辉煌的岁月。但此刻,国家有难,他不再犹豫,果断地把宝贝拿了出来,紧紧攥在手里。 随后,他提高音量,大声喊道:“我自愿上交!” 看守人员听到喊声,迅速赶来。当他们看到溥仪手中的宝贝时,都惊讶得愣住了,一时不知该作何反应。 其中一个看守人员小心翼翼地靠近,小声问道:“这是…… 乾隆爷的宝贝?” 溥仪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说道:“是,这是我离开故宫时唯一带走的。如今国家有难,我愿意把它上交,为抗美援朝出份力。” 看守人员得知溥仪要上交珍宝,心里满是敬佩。他们知道,溥仪下这个决心,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思想斗争。 想当年,溥仪身为皇帝,尽享荣华,被众人簇拥。可世事无常,后来他成了战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如今主动献宝支援前线,这转变实在令人感慨。而这背后,是他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期许。 1945年是溥仪命运的转折点。苏联红军在沈阳机场将他抓获,他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写。被带到苏联当俘虏,异国他乡,陌生的环境和人,让他内心充满恐惧,惶惶不可终日。 紧接着,他被拉到远东国际法庭作证,不得不直面那段黑暗屈辱的过往。曾经被他刻意遗忘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刚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时,溥仪抗拒改造。一有劳动任务就偷懒,遇到问题就逃避。但随着时间推移,在管理所的教育和生活的磨砺下,他的心态慢慢改变。 他开始接受改造,这过程中的内心挣扎,旁人难以体会。每一次思想转变,都是他与过去的自己艰难告别。 在苏联时,溥仪以为找到了避风港。苏军待遇不错,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苏联,躲开痛苦回忆。 然而,苏联高层的询问和法庭作证的要求,打破了他的幻想。他不得不再次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 法庭上,他神色焦急,急切辩解,试图撇清与日军的关系,声称自己是被胁迫的。可痛苦经历如甩不掉的梦魇,始终纠缠着他。 从法庭回到苏联监狱,溥仪的心态有了质的变化。他开始反思过去,在孤独寂静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罪人,对国家遭受的苦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份醒悟让他痛苦不堪,内心满是自责悔恨。但也正是这份痛苦,成为他改变的动力,为日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的改造埋下希望的种子。 1950年,苏联通知溥仪将被引渡回中国。他内心充满恐惧不安,害怕被解放军严惩,再次陷入绝境。 怀着忐忑的心情,他踏上回国旅程。但回国后他发现,解放军不仅没为难他,还在生活上关怀备至。这温暖,让他对未来改造生活有了新期待。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溥仪开启全新改造生活。起初他抵触改造,消极对待。但在管理所耐心教导和生活的锤炼下,他渐渐蜕变。 他开始主动劳动,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和价值;学会与其他战犯友好相处,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承担责任的意义,不再推卸过错。 他的思想从自私自利,转变为一心为国家和他人着想。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方向。 有一次,管理所组织参观活动,溥仪亲眼看到日军在我国国土上犯下的累累罪行。被烧毁的村庄、遇害的百姓,凄惨场景触目惊心。 他内心充满愤怒和愧疚,为自己曾经的懦弱无知羞愧,也更坚定为国家出力的决心。他知道过去的错误无法挽回,但决心用行动弥补,为国家未来贡献力量。 如今,溥仪主动上交 “三链章”,展现出他的决心和勇气。 他希望通过这个行动,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热爱,也渴望通过自身改变,赢得大家的原谅和认可,真正融入充满希望的新社会。
1964年,毛主席突然问道溥仪的工资,当他听到只有180元,顿时脸色大变直言:薪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