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远离没有“良知”的人,这种人都很危险。如果不能远离,绝不可深交。
我不做简单的道德批判,我想跟你们分享一种思维。
人类自远古以来,都有一个共同的设定:节能。这是我们祖先,极度重要的生存策略。
不狩猎、不采集,就老老实实在部落里躺着。尽量少消耗能量,这样才能在下一次生活灾难中,提高生存概率。
在《人类简史》中说,很多原始部落为了“节能”,青壮年会动手干掉部落里的老人。
说白了,就是为了节约食物、水等资源,亲侄子可能就在大伯睡着时,给一板砖。就是这么残忍。
我们出生在现代文明社会,法治健全,加上超级高的生产效率,使得物资极其丰沛。
但追求“节能”的本性,是刻在基因里代代相传的。所以,懒惰和拖延,就是这种“节能”的本性,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那如何对抗这种“节能”的本性?大圣人王阳明老先生说:需要有“良知”。
良知是:大冬天,我父亲可以起个大早,顶着刺骨的寒风,去诊所上班,只为养活我们5个孩子;
良知是:某仁堂的那句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良知是:当民众处在水深火热中,当整个社会失去了安全感,鲁迅老先生,却不顾个人安危的拿起了毛笔。
这个社会从古至今,都是有“良知”的人,让它变得越来越好。
王阳明老先生还曾说: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既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
翻译就是:我在心里尝试修良知,就会有喜怒忧惧等感情在,就算特别生气,我的良知也会察觉,随即就能慢慢消除,有时一开始就抑制,有时在中途抑制住,有时在事后会悔悟。
你看,有良知的人,就连闹情绪都会小心翼翼的,尽量不伤害他人。
而那些天生没有,或者后天放弃了“良知”的人?他们所有的行为,就是会回归到“节能”的本性。
比如家里有2个孩子嗷嗷待哺,40岁的中年人,就是能在家里天天喝酒、睡大觉。因为睡觉很“节能”;
比如他们刚进公司时,你觉得实习生不容易,对他们照顾有加。他们不但不回报你,甚至连情绪价值都不给你提供。因为不回报、不提供情绪价值很“节能”;
再比如你把他(她)当好兄弟、好闺蜜,危难时你把自己劳动的合法收入借给他们。他们就是能够做到不还你钱,因为不还钱很“节能”。
人一旦失去了良知,完全由着本性来,只会遵循“节约能量”的设定,只考虑自己。
这样的人,是很危险的,他们有进化的缺陷。他们有一天也会为了节约某种东西,趁你不防备时,背后给你一板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