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济南军区司令员张万年到驻莱阳某部视察。下车后,张万年就对陪同视察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2-05 00:07:07

1990年5月,济南军区司令员张万年到驻莱阳某部视察。下车后,张万年就对陪同视察的某集团军政委刘书田说:“这里有我一位老战友,他是‘塔山英雄’鲍仁川,我们很多年没再见了,你让人到市里找找他,我很想见他。” 1990年5月的山东莱阳,济南军区的新任司令员张万年,穿着笔挺的军装,带着期待的心情,踏上了这片土地。他的眼睛在久违的景色中迅速扫视,似乎在寻找着过往的影子。车门刚一打开,他便迈出了坚定的步伐,目光坚定而迫切。 刘书田立即安排人手在莱阳市内寻找鲍仁川的下落。部队的工作人员分头行动,走访了当地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打听这位"塔山英雄"的消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张万年继续着部队视察工作,但心中始终挂念着老战友的消息。四十多年前的战火纷飞仿佛就在眼前,塔山阻击战中并肩作战的场景历历在目。 傍晚时分,寻访的消息终于传来,却让在场所有人沉默不语。寻访的工作人员带回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鲍仁川已经在十多年前去世了。 张万年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平静。他随即决定去看望鲍仁川的家人,了解老战友生前的情况。当天晚上,张万年来到鲍仁川家中,见到了他的妻子朱翠英。 朱翠英向张万年讲述了鲍仁川转业后的生活。从部队退下来后,鲍仁川因为身体原因,只能从事拉煤球的工作维持家计。多年的战伤和过度劳累,最终让这位英雄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张万年听完这些叙述,深感战友命运的不公。他在位于莱阳的军分区招待所里,连夜写下了一份报告,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转业军人的关怀和照顾。 四十二年前,他们在塔山阻击战中并肩作战,创造了惊天动地的战功。四十二年后,张万年带着对老战友的思念来到莱阳,却只能对着远去的英魂寄托哀思。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全面打响,塔山作为锦州外围的制高点,成为了战役的关键。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对塔山发起了猛烈进攻。 这场战役中,鲍仁川担任东北野战军4纵队的副营长,带领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阵地。敌军的炮火日夜不断,塔山阵地上弹雨纷飞,硝烟弥漫。 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敌军的炮弹将阵地炸得满目疮痍。鲍仁川带领战士们依托战壕和工事,顽强抵抗敌人的进攻。 当时年仅20岁的张万年是36团通信股股长,负责保障前线的通讯联络。战斗中,电话线多次被炮火炸断,通信中断意味着指挥失联。 张万年带领通信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爬行,一次次修复被炸断的电话线。他们用身体做掩护,用双手接线,确保了前线指挥的畅通。 塔山阻击战持续了整整六天六夜,敌我双方展开了惨烈的较量。鲍仁川的部队在重要关头发起反击,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张万年所在的通信队始终坚守岗位,保证了各个阵地之间的联系。每当战斗进入关键时刻,及时的通信保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斗中,鲍仁川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面对敌人的重点突击,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组织有效的防御,指挥部队打退敌人的进攻。 张万年和通信战士们则在战场上不断穿梭,修复被破坏的通信线路。他们的工作虽然不像冲锋陷阵那样惊天动地,但对整个战斗的胜利同样重要。 在这场战役中,无数英雄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阵地。塔山保卫战的胜利,为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经过这场战斗,鲍仁川被授予"塔山英雄"的称号,他所在的部队也被誉为"塔山英雄连"。而张万年和战友们的通信保障工作,也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 战争结束后,鲍仁川和许多战友一样选择了转业回乡。这位曾经的"塔山英雄"回到了家乡山东莱阳,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多年的战争生涯给鲍仁川的身体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因为身体原因,他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但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不得不选择了拉煤球这份工作。 每天清晨,鲍仁川都要早早起床,推着煤球车穿梭在莱阳的街巷中。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他都坚持工作,从不叫苦叫累。 身为"塔山英雄"的他,本可以在转业时选择更好的工作岗位。但在那个年代,许多转业军人都面临着相似的困境,不得不选择一些辛苦的工作谋生。 鲍仁川的身体状况在繁重的劳动中逐渐恶化。战争时期留下的伤病加上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 即便如此,鲍仁川依然坚持工作,从不向命运低头。他用一个军人的坚韧和执着,默默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然而,过度劳累最终还是摧垮了这位英雄的身体。在一次送煤球的途中,鲍仁川因为劳累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能醒来。 他的离去是如此平静,就像他生前那样不声不响。这位曾经驰骋沙场的英雄,最终倒在了为生活奔波的路上。

0 阅读:172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