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李大钊长子李葆华就任安徽省委书记。他这省委书记刚当了一年,家里面所有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1-30 23:42:17

1963年,李大钊长子李葆华就任安徽省委书记。他这省委书记刚当了一年,家里面所有的亲戚都被“得罪”光了,当地老百姓却称他为“李青天”,这是为何呢? 1927年4月6日,年仅16岁的李葆华正在北京孔德中学读书,突然传来噩耗——他的父亲李大钊和家人在北京东交民巷被捕。 在那个年代,敌人扬言要斩草除根,幸运的是李葆华因不在家而躲过这场劫难。北京大学教授沈尹默在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立即联系了自己的哥哥,叮嘱一定要保护好李葆华的安全。 中国共产党的同志们通力合作,帮助李葆华改名为"杨震",并设法将他送往日本。在东京的求学岁月里,李葆华始终心系祖国,默默关注着国内局势的变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李葆华再也坐不住了。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日本的学业,选择回国投身抗日斗争。回到国内后,组织安排他回到冀东老家,领导当地的抗日运动。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李葆华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与傅作义将军搭档工作。 1951年,淮河流域发生严重水患,作为分管这项工作的副部长,李葆华带领工作组深入一线考察。当时的交通条件十分艰苦,很多地方连能通车的公路都没有。 为了全面了解实际情况,李葆华和傅作义不得不向山民租借毛驴,用驴子驮着行李、书籍和工具,一路跋山涉水。他们走村串户,实地勘察,详细记录,最终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这种实干作风和工作能力,让李葆华逐渐在组织中脱颖而出。经过多年磨练,他最终走上了安徽省委书记的岗位。从一个颠沛流离的少年,到一省之长,李葆华始终没有忘记父亲李大钊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 担任安徽省委书记后,李葆华就树立了一条铁律:不收礼、不徇私、不开后门。这个原则在他任职期间从未动摇过。 一次,家里来了个远道而来的新疆客人,带来了几包当地特产葡萄干。李葆华当时不在家,他的孩子们见到这难得的美食,忍不住拆开一包品尝了几颗。 这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却引起了李葆华的高度重视。他不仅严厉批评了孩子们,还专门打听了当地最贵的葡萄干价格,按照高于市价的标准折现还给了客人。 后来,每当有人给李葆华送礼,不管是特产还是其他物品,他都会按照同样的方式处理。如果实在退不回去,他就按照高于市场价的标准折算成现金退还。 这种处理方式让很多前来走动的亲戚朋友感到很没面子。渐渐地,大家都知道给李葆华送礼只会自讨没趣,一年下来,几乎把所有来往的亲友都得罪光了。 李葆华对亲友的要求同样严格。有亲戚想通过他的关系谋求工作便利或者其他好处,他都会直接回绝。 在他看来,当官是为了服务人民,不是为了谋私利。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能破坏这个原则。 有一次,一位老同学给他送来了两瓶贵州茅台酒。当时李葆华不在办公室,秘书觉得这礼物不算太贵重,就收下了。 李葆华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即要求秘书将酒退回。秘书觉得为难,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李葆华态度坚决地说,如果实在退不回去,就按照市面上最高的价格折现送过去。从此以后,秘书再也不敢私自做主收任何礼物。 这种不徇私的态度,也影响到了他的家庭生活。在他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家里的生活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 他的家人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该排队的排队,该等号的等号,一切都按规矩办事。即便是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他也从不为家人开后门。 在安徽省委机关,李葆华有一套独特的工作方法。每次开会研究问题,他从不预先定调子,而是让各位常委先发表意见,分管领导先说,其他同志再说,最后才进行总结。 这种民主的决策方式,让各级干部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他的带动下,安徽省的各项决策都能充分听取基层意见,避免了"一言堂"的现象。 李葆华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他给自己定下了三条规矩:不坐汽车、不带秘书、不带警卫员。 每次下乡考察,他都不提前打招呼,就这样轻车简从地来到农村。很多时候,老百姓都认不出这位和蔼可亲的中年人就是省委书记。 正因为没有惊动地方,李葆华能够看到最真实的基层状况。群众见到他也不拘束,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都敢直说。 在担任省委书记期间,李葆华的生活十分简朴。他住的是普通房子,穿的是普通衣服,吃的是大众饭菜。 特别是在困难时期,当普通百姓吃不饱饭的时候,他家的餐桌上也很少见到荤菜。他常说,当人民群众温饱难济的时候,干部的生活也必须艰苦。 这种与民同甘共苦的作风,让老百姓对他充满了敬意。慢慢地,人们给他起了个"李青天"的绰号。

0 阅读:62
鹏天玩转旅游

鹏天玩转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