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千年发展简史
温纶说过去
2024-12-04 18:11:09
自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六千多年漫长的陶器发展历程后,终于在商代出现了既先进又简陋的原始瓷器,郑州商城出土的原始瓷尊堪称为瓷器之祖,此时的原始瓷器是用瓷土作胎,与粘土作胎的陶器已然不同,且表面浅施釉,表面略带光泽,但受到原料、技术上的种种制约,釉色多呈现滞涩粗糙的青黄色,且工艺传承不连贯,其技术与产品均不能称之为成熟。
东汉以后,南方的青瓷工艺发展迅速,原始青瓷开始向早期青瓷过渡,“瓷”字最早见于西汉邹阳的《酒赋》,说明此时瓷器已经从陶器中分化出来,有了专门的名称,在浙江等地出土了少量早期青瓷,年代有东汉建初六年(81年)与吴永安三年(260年)。
南北朝时,南北方诸多窑口都烧制出了更成熟的青瓷,北齐时又烧制出了白瓷,如安阳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三系罐、长颈瓶等。到了唐代,浙东地区的越窑青瓷釉面光洁、绿中泛微黄,等级最高的称为“秘色瓷”,而河北内丘的邢窑、曲阳的定窑都烧制出了质量很高的白瓷,并称为“南青北白”。
值得一提的是,主要用于随葬的唐三彩并不是瓷器,而是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但也有蓝色、褐色、黑色等釉色,其中蓝色由于原料珍贵、工艺复杂而受到推崇,中国的蓝釉陶瓷器基本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步的。
宋代制瓷业进一步发展,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出青瓷,定窑出白瓷,建窑、吉州窑出黑瓷,钧窑还烧制出了红蓝斑驳的花釉,官、哥、汝、定、钧并称为“五大名窑”。
到了元代,又烧制出了蓝如水墨的青花瓷和色泽绚丽的釉里红,二者合在一起便成为“斗彩”,这种技术在明代发展完善,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结合为“青花五彩”。清康熙时釉上可施蓝彩、黑彩,雍正时又烧制出粉彩,中国的瓷器生产工艺日臻完善。
0
阅读:6
提笔忘字
大神,你快成我的教科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