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老山战斗中,新兵张忠顺与大部队走散,却一点不慌张,他暗道:“政委说抓三个俘虏立一等功,我也要抓几个俘虏!” 张忠顺所在的八连有着辉煌的战斗历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创下了赫赫战功。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八连在山西寿阳大落坡与日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创造了以刺刀对决日军的传奇战绩。 面对训练有素的日军,八连战士们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战斗意志。即便刺刀弯曲了,他们就用枪托;枪托碎了,就用铁锹;铁锹断了,就徒手搏斗。 这场战斗最终以八连战士全歼一个日军小分队而告终。八连因此荣获"白刃格斗英雄连"的光荣称号,这个称号代表着中国军人不畏强敌、敢于亮剑的战斗精神。 几十年来,八连始终保持着这种血性精神,用实战经验培养每一名战士。新兵入伍后,除了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外,还要接受严格的白刃格斗训练。 1984年初,21岁的张忠顺从贵州遵义农村来到八连。作为一名新兵,他深受八连传统精神的感染,在训练中表现出色,尤其在射击训练中脱颖而出。 由于当时形势紧张,张忠顺和其他新兵一起接受了高强度的战前训练。教官们把部队多年积累的实战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名新兵。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训练中,张忠顺刻苦钻研射击技术,认真学习战场生存技能。他的射击成绩在连队名列前茅,练就了百发百中的本领。 八连的训练不仅注重技能,更重视传统精神的传承。老兵们经常讲述连队的战斗故事,用实际行动展示什么是真正的军人血性。 1984年4月,中越边境的战事愈发紧张。第40师118团接到命令,要在老山地区展开反击作战,其中八连担负主攻任务。 老山地区地形复杂,山高林密,视野受限,这给作战带来很大困难。越军在这里经营多年,构建了完备的防御工事,还精通丛林战术。 4月28日,老山战役打响,八连在团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向越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战斗从一开始就十分激烈,敌我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火。 在穿越一片浓密的丛林时,张忠顺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密集的枪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战场硝烟弥漫,能见度极低。 张忠顺凭借训练中学到的本领,立即采取战术动作,寻找有利地形隐蔽。他清楚地记得教官的教导:在战场上,正确的隐蔽和观察能救自己一命。 这片区域的地形十分特殊,到处是石灰岩地貌,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山洞和岩石。这种地形既能提供良好的隐蔽,也给行动带来不少困难。 张忠顺利用地形优势,采取匍匐前进的方式,小心谨慎地观察周围环境。每前进一段距离,他都会停下来仔细观察,确保安全后才继续移动。 在这样的地形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埋伏。张忠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手中的武器随时准备战斗。 他注意到这片区域有多处越军活动的痕迹。脚印、丢弃的物品、折断的树枝,这些细节都被他敏锐地捕捉到。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张忠顺必须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积极寻找战机。他清楚地记得政委说过的话,抓获俘虏对战场态势判断极为重要。 张忠顺采取的战术动作非常合理,始终保持在暗处观察,不轻易暴露自己。这是新兵训练时反复强调的要领,此时派上了大用场。 他仔细辨别枪声的方向和距离,试图判断战斗态势。密集的枪声既意味着激烈的战斗,也暴露了战场上各方的大致位置。 在这片区域,越军修建了不少地下工事和隐蔽掩体。张忠顺清楚,这些地方最容易藏匿敌人,必须格外小心。 随着时间推移,张忠顺对周围环境越来越熟悉。他开始计划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寻找战机。 张忠顺的战功在老山战役中具有特殊意义,这不仅因为他是一名新兵就立下大功,更重要的是他的战例具有示范作用。他的经历证明,即便是入伍时间不长的新兵,只要训练扎实、作风过硬,同样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在中越战争期间,双方都秉持着宁死不当俘虏的信念。越军尤其强调这一点,他们的军官更是把这种观念作为军人荣誉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忠顺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不仅成功俘虏敌军,还抓获了一名军官,这在当时的战场上是极其罕见的。这充分体现了他过硬的军事素养和临危不乱的军人品质。 张忠顺的经历给后来的军人带来重要启示。即便是在最危急的战场环境下,保持冷静头脑和正确判断同样重要。 老山战役后,张忠顺的事迹被广泛传播。他的经历被收录进军事教材,成为部队进行战术训练的典型案例。
1984年,老山战斗中,新兵张忠顺与大部队走散,却一点不慌张,他暗道:“政委说抓
鹏天玩转旅游
2024-12-03 23:44:49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