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有人说毛主席晚年陷入了“权力斗争”,这是外行话。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共产党,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1-19 15:33:25

梁漱溟:有人说毛主席晚年陷入了“权力斗争”,这是外行话。没有毛泽东就没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所以当时他的威望太高了,太大了,他要争什么权力?根本用不到。毛主席这个人呢,我跟他接触很多,他是雄才大略,那是很了不起。并且他没有什么凭借,他不是原来就有势力的一个人,他都是单身一个人。他十五六岁还在乡里种地,这么样一个光身一个人,居然创造一个新中国,实在是了不起,实在是了不起。 美国著名记者斯诺曾这样高度评价他:“毛泽东,一位永不停歇的进取者,是推动时代前行的原动力,是思想与实践的创造者。他如同一位战略大师,巧妙地交替运用奇袭、紧张与松弛的策略,不断取得辉煌成就。他从不相信长期的稳定,对变化的速度永远不满足,始终追求着更快、更高的境界。” 毛主席的诗词,犹如璀璨星辰,深刻映射出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在细致品味与深入剖析这些诗词的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达成共识:它们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及红军英勇无畏、敢于担当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对那些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伟大情怀的深情颂歌。 以国史专家陈东林为例,他在2010年对《十六字令三首》的解读中,情感饱满地指出:“词的尾声,以一种近乎神话的笔触,生动描绘了红军‘刺破青天锷未残’的豪迈气概,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段革命低潮时期,正是毛主席的毅然决然,才使得几乎陷入绝境、人数锐减至不足半数的红军,在‘天欲坠’的危机中奇迹般地扭转乾坤,焕发出新的生机。” 而陈晋在其2020年出版的力作《毛主席的诗路和心路》中,对《十六字令三首》的剖析更是入微至极,他感受到诗中的山峦不仅高耸入云,更蕴含着一种挺峻、尖锐之气,仿佛利剑直刺苍穹。面对如此艰难险阻,毛主席与红军非但未退却半分,反而以更加坚不可摧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主动肩负起历史使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 罗胸怀在《毛主席诗词传奇》中,对《忆秦娥•娄山关》的解读同样深刻,他认为这首诗词不仅传达了革命者应有的牺牲奉献精神,还预示着红军虽然前景光明,但征途却布满荆棘,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流血与牺牲,方能抵达胜利的彼岸。 在毛主席的诗词世界里,自然景物的崇高之美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他运用独到的艺术手法,使群山仿佛拥有了呼吸与灵魂:“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诗人以江河之奔腾、波浪之翻滚来描绘山川,不仅赋予了山峦以动感,更将红军行进间的雄壮姿态与自然景观的壮阔完美融合,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即便是那些看似静谧的自然元素,在毛主席的笔下也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他以彩虹为笔,赋予其绚烂而强烈的动感,使得整个画面仿佛活了过来,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与希望。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言:“在艺术中,生命的魅力源自于巧妙的塑造与生动的运动。这两种特质,就如同优秀作品的血脉与呼吸,不可或缺。”毛主席诗词中的自然描绘,遵循了自然界的运动法则,处处洋溢着强烈的动感与勃勃的生机。无论是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还是江河高山的壮丽景观,亦或是花草树木的细微之处,都在诗人的笔下以惊人的力度与速度,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壮美,如同一首首激昂的进行曲,给人以力量与美感并存的崇高感受。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毛主席的诗词中,自然景物虽各具特色、动感十足,却始终置于人的力量之下,成为人类精神与意志的映射。每一片风景,都蕴含着人的力量,因人的实践而生动,因人的情感而丰盈。“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些宏大的自然景象,在诗人的笔下仿佛拥有了人的意志,它们自由地舞动,充满了生命特有的节奏与韵律,构成了毛主席诗词中独有的动势之美。 此外,毛主席在诗词创作中,巧妙地构建了“水”的意象,赋予其深远的象征意蕴。水,作为生命之源,不仅滋养着万物,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老子将水提升到了“道”的高度,赞誉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水所蕴含的至高无上的道德属性。孔子亦云:“智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乐”,将水视为智慧的象征,认为智者如水般灵动不息。 毛主席的诗词还擅长于展现美。青少年时期,他通过诸多隐喻,如赞美“指甲花”、歌颂“井”与“蛙”等,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年少时的抱负与远大志向。同时,他的诗词中也不乏对“真”与“美”的执着追求。他善于运用辩证的思维去隐喻事物的美好本质,借物言志,抒发自己宽广的胸怀与美好的情怀。在毛主席的诗词中,“善”与“真”、“美”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系。

2 阅读: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