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的族称:宕昌羌=党项羌=唐兀惕=唐古特

温纶说过去 2024-10-02 12:15:52
雍州史话 “西夏人”其实是一个政治名词或法律名词,指的是长期生活在西夏国或籍贯在西夏国的人,相当于今天所称的“中国人”。正如中国境内有五十六个民族和许多侨居外国人一样,当时的西夏国境内也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族群,包括党项人、汉人、鞑靼人、回鹘人、吐蕃人,他们共同构成了“西夏人”这个范畴。 党项人是西夏国(大白高国)的主体民族,应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吐蕃人称为“弥药”(木雅),汉文史籍记载中将其称作“党项”,元昊称帝后在法律层面上将其称为“番人”。 关于“党项”一词的原意,丁绣先生认为:党、宕音近,藏语意为“高寒平旷之地”,项、昌音近,藏语意为荒野或河流交汇处,所以“党项羌”其实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宕昌羌”。 《隋书》、《旧唐书》中的《党项传》都记述道:“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也。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北周保定四年(564),田弘灭亡宕昌羌后在此设宕州。后来党项崛起,其种落应该就来源于此前生活在这里的宕昌羌、白狼羌等,因此沿称为党项羌。 “党项”(省音为“党”或“唐”)这一称呼传到塞北草原的突厥人、鞑靼人那里,就变成了复数化表示人群、部落的“唐古特”、“唐兀惕”,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的鄂尔浑鲁尼文碑铭中就有“Tangghut”这个族名。 蒙元时期,一直将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及其旧地称为“唐古特”或“唐兀”,即是沿用其族称。因为这一词汇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被记录为中国西北一个广大的地区和重要的民族,因此在欧洲人的语境下就成了居住在中国西北地区乃至于中亚地区的部落群体的通称,一直使用到了19世纪。

0 阅读:2
温纶说过去

温纶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