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治好抑郁症,依靠吃药是没用的,学会这种思维方式才是治本的

诺来看健康 2025-01-12 03:44:34

前言:

“抑郁症该不该自己调整呢”,最近看到这样的一个话题。

其实所有的抑郁症疗愈,最后都是“自我的疗愈”。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手段来缓解我们的症状,但是最后的疗愈一定是自我的疗愈。

那到底是该自己调整疗愈还是找老师咨询呢?正如我前面说的,所有的疗愈背后一定是自我疗愈。但是好的老师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走出抑郁症。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正文:

抑郁症的调整该怎么选择呢?

有条件的话,当然找老师进行咨询调整会更好。毕竟一对一的咨询指导,比我们自己看书要更有针对性。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因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误差陷入困境。

当然,如果条件还不够的话,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按照李宏夫老师的《抑郁症打卡自救》和《情绪自救》书方法调整也是可以的。而对于中重度患者,那么我觉得能一对一是更好的选择。

这就是我对于是否自我调整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在现代这种信息化大爆炸的时代,大家想要获取什么方面的信息可以说是非常容易了。但是也正是这种便利,反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难。东西太多了,我们反而就不知道怎么选。因为我们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有合适的老师可以咨询的话,那么这就不会是一个问题。因为老师对于这方面的经验比我们多,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哪个优势、哪个有特点,他们可以很容易给我们说清楚,所以不容易迷路,减少许多试错成本。

信息化的第二个弊端就是,人太浮躁,很难沉下来。这个沉下来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对于内容来说,很多人是“一目十行”,看似很快,可是过了就忘,看完一页就真看完了。看完一页就还给老师一页。这就是我们读书时代经常被老师批评的浮躁。

除了内容层面,还有时间层面。很多人以为看了一两本书自己就好了,就会了。这是另一个浮躁。看书是看书,操作是操作。只是一个理解是没有意义的。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理论结合实践,花功夫在实践上。也唯有在实践上产生了效果,那才叫会。

所以,不愿意花时间去练习加深,这个本身也是一个浮躁。

大家知道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吗?其实老师从来不是学的比学生多,而是老师学的比学生深。以前认识的一个清华毕业的老师,他说他学习就很简单,比如学历史,他把课本手抄了6遍。抄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说到这里,我想起曾经有人跟我说,说他一天看一本书。这话在我的耳朵里就相当于在说自己是文盲是一样的。

(想要自我实践走出抑郁症推荐大家看看《抑郁症打卡自救》和《情绪自救》这两本书。)

那在咨询过程中其实也是这样。很多时候,咨询师并不是比你知道什么更多的东西,恰恰相反,我见过许多来访者比我知道的要多得多。但是理论加实践的深度却不如我,而这就是咨询价值。

以上还只是从知识见解上说咨询和自我看书调整的区别。如果从非知识性的,那又可以再讲一篇了。因为人是相互影响的,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就会被咨询师的性格、处事方式所影响。而这种非语言性的影响又是自我调整所不具备的......

结语:

虽然自我疗愈是所有治疗的基础,但一个好的老师或咨询师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指导,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加速康复进程。特别是在现代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过多的选择有时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寻求专业的咨询和指导无疑是明智之举。

1 阅读: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