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古玉器】战国晚期西汉早期汉代白玉玻璃光璧和珩(高清微距) 拍摄于南

睫毛上说风尘 2024-08-02 18:09:51

【走近古玉器】战国晚期西汉早期汉代白玉玻璃光璧和珩(高清微距) 拍摄于南京博物院“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特展。 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这两件和田白玉玻璃光蒲纹珩和谷纹璧,在料、工、型、纹、沁上均展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一、料(材质):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中原同西域的交通往来频繁,大量精美的优质玉材从新疆流入中原。两汉中山王出土玉器玉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其中和田羊脂玉被较多使用。这两件玉器均使用新疆优质和田白玉制成,和田白玉以其温润的质感和细腻的质地闻名于世,是制作高档玉器的上乘材料。这种玉料不仅美观,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璧和珩以乳白色为底,稍有糖色,玉质温润晶莹;这类青黄或黄白的玉璧,大多用于日常生活或建筑装饰。秦汉之际,制作如此精美的"白璧"是贵族间交往的高级赠礼。刘邦逃离鸿门宴后,曾请张良"奉白璧一双"以示对项羽的恭敬。 二、工(工艺): 1.璧(环) 直径14厘米,孔径6厘米,1994-1995年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2.珩 长23厘米,宽4.15厘米,孔径1.1厘米,厚0.8厘米,1994-1995 年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玉器裁片精薄,侧面刮棱,其上琢制的细密蒲纹和抛光出的玻璃光泽,十分炫目,显示出古代工匠在制作过程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三、型(造型) 蒲纹珩呈弧形,线条优美,张力十足,简约而优美,仅在中间位置打孔,明确了此件玉器是区别于两端打孔的璜的独特珩的功能。谷纹璧呈为圆形,中间穿孔,方便佩戴或悬挂。 在汉代生活中,大型玉珩是高等级饰品,可悬挂于宫殿华丽的幔帐或帷幄檐下。当时的殿内或许悬满珠玉,才会有《西都赋》里描述的绚烂景象:"金红衔璧,是为列钱。翡翠火齐,流耀含英。"这两件玉器的造型都符合古代玉器的传统审美标准,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纹(纹饰) 蒲纹珩和谷纹璧在纹饰上各有特色。蒲纹珩上雕琢有蒲纹,这种纹饰由三组平行线交叉成的六角形凸出部分组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谷纹璧则满饰谷纹,表面碾琢深剔底凸起的饱满谷纹,谷纹排列整齐,细长的尾巴左右旋转,规范之中不乏灵动,小而圆,排列有序,给人一种精致而细腻的感觉。这两种纹饰都是古代玉器中常见的装饰手法,但在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这两件玉器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五、沁(沁色) 由于在陵墓中埋藏了数千年,因此玉璧产生了一定的沁色,但玉珩却未见沁色,显示出了同坑不同沁的独特情形,也一定程度印证了古玉受沁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物理和化学现象。沁色是玉器在长时间的自然环境下与土壤、水分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颜色变化。这种沁色不仅为玉器增添了一种古朴的美感,还成为了鉴定古代玉器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汉代玉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