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周总理病情恶化,在医院里却始终牵挂一个人。弥留之际,他嘱咐罗青长:“你要记着,不要忘记在台湾的老朋友!” 12月20日,总理身体已经极其虚弱,他将当时国务院对台工作小组的负责人罗青长找来商谈工作。提及他的老朋友时,他眼底满是担忧和挂念。 二人的情谊已经持续了四十年,尽管相隔万里,依然将对方视为知己。可惜的是,一直到周总理去世,他也没有跟这位老友碰面。 那么,总理口中的“老朋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为何如此牵挂这位远在台湾的朋友? 这位老友便是张学良,自被蒋介石囚禁,几十年来他和周恩来不曾再见过面,仅仅通过几封书信联络。 抗战初期,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军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态度,东北三省和热河先后失守,华北地区也摇摇欲坠。 此时,张学良幡然醒悟,意识到国民政府并非真心抗日。 在中共地下党和其他东北爱国将领的启发下,他认识到:只有与红军联合,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能保卫中华民族。 为了进一步商讨救国方针,同年4月9日,张学良和周恩来在延安进行正式会谈。这是二人的首次见面,没想到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二人见面后握手,周恩来亲切地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 张学良对此并不感到意外:“我知道,听老师张伯苓讲过。” 周恩来在天津念书时的校长就是张伯苓,他聪慧好学且志向高远,张伯苓对这个学生十分喜爱,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 没想到,他们竟然有一位共同的恩师。 这下,周恩来感到有些奇怪,他并不知道张学良也是张伯苓先生的学生。 经张学良解释才明白,原来是因为他过去染上抽大烟的恶习,在张伯苓的规劝下,自己才终于下定决心戒掉。于是拜了张伯苓做老师。 有了这一段渊源,两人的关系一下子亲近起来,会谈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始的。 张学良完全赞同中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他还表示要劝说蒋介石,促使国共联合,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 虽然他提出了劝谏的主张,可是他心底里明白,蒋介石跟他们不在一条路上。要想彻底转变他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现阶段只能争取国共短暂合作。 周恩来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如此爽快,谈话间流露的报国志向也让他深受感动。于是,二人初步达成了共识。 前不久,张学良刚刚结束在欧洲的游历回国。思想上受到法西斯主义影响 ,回国途中他得出的救国理念是:只有法西斯才能救中国。 张学良与周恩来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周恩来听了非常惊讶,劝说他认清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并改变这个观点。 “法西斯主义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没有群众基础。要收复东北,没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是不可能的,它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周恩来详细阐述了红军的抗日决心,强调一定要把日本赶出中国,捍卫祖国的尊严。 完成这一目标之后,还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富强的国家,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这一番话使张学良深感敬佩,虽然周恩来只比他大三岁,但无论是思想境界还是言谈举止,都令他刮目相看。 张学良听完后,激动得握紧双拳,他仿佛看见了未来和平安定的新中国。 “周先生,跟您谈话真是让我受益匪浅,解决了我很多疑惑。如此一来,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 双方彻夜长谈了6个多小时,直到第二天凌晨才散去。 会谈结束后,中共慎重考虑了张学良的提议,决定将“反蒋抗日”政策改为“逼蒋抗日”。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国共双方的合作成功达成。 然而,令他们都没想到的是,事变发生得如此迅速。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不幸被其软禁。 此后,周恩来一直非常关心张学良的处境,每当与蒋介石谈判,都提出释放张学良的要求,但犹如石投大海,毫无结果。 1946年,张学良被蒋介石送往台湾,从此二人天各一方,更难相见。 1961年春,周恩密信张学良: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怎奈两人直到去世,也未能实现后会有期的念想。不过,他们的情谊却成为永恒。 正如周总理所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这份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谊,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成为连接两岸同胞心灵的桥梁。 文|荔枝 编辑|长庚
1975年,周总理病情恶化,在医院里却始终牵挂一个人。弥留之际,他嘱咐罗青长:“
同巍聊历史
2024-07-24 20:19:18
0
阅读:1357
吉祥汪汪
向敬爱、伟大的周总理致敬!周总理可以说是最接近完美的人!是古今中外少有的伟人!周总理穷其一生、为国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无私奉献!为新中国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杰出贡献!周总理的一生光芒万丈!周总理的品行和功绩流芳千古,永垂不朽[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