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时间跨度大,一般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显然,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仅仅艾灸三五次就想出效果是不现实的。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制定详细的灸疗计划,这个计划往往贯穿整个三伏。
在初伏、中伏、末伏这3个阶段艾灸调理,固然可事半功倍。但三伏灸注重系统养生,因此除了这3个阶段,三伏的“首尾”也很重要。
“首”就是伏前灸,“尾”就是伏后灸,若要加强效果,必须把“首尾”都加上,“首尾相连”才算构成一个完整的圆,才能实现周期循环。
其中,伏前灸一般在初伏前的10天开始进行,主要目的是为了解毒,为随后的三伏灸夯实基础,它的作用就相当于中药的“开路方”。
为什么伏前灸以排毒为主要思路呢?
一则,夏季温度高,湿气重,人体阳盛于外,内里虚弱,脏腑极易被毒素侵袭。而瘀血、痰湿、寒气、食积、气郁、上火等毒素堆积在五脏之内,就会影响五脏气血的运行,继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
二则,立秋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人体阴阳之气由浮转为降,气血也是如此。如果不在立秋之前把体内毒素排出,等秋燥到来,燥热进入体内就会与毒素发生冲撞,不仅影响循环代谢,还会影响秋冬进补。所以,针对五脏出现毒素的情况,此时艾灸的目的就是要养阳护阳、补足气血,阳气足则毒素除。
不然等到真正的三伏灸开始时,别人都已开始进入“冬病夏治”的阶段了,而你还处于补气补血阶段,相当于晚了一大步,见效当然比人慢,效果也没人家好。
这也是为什么年年都有人问:看到别人做三伏灸的效果很好,但自己在三伏天做了几次艾灸,却觉得用处不大?
伏前补阳最为重要,阳气足则毒素除,它还可以为我们接下来的“三伏灸”打通经络。此时我们可以艾灸大椎、关元、中脘、足三里、涌泉、命门。这样就可以在护住体内阳气的同时,顺势将多余的火气引到脚底释放。
1、大椎——“诸阳之会”
2、命门——生命之门
3、中脘——专调脾胃之疾
4、关元——元阴元阳交汇处
5、足三里——后天之本
6、涌泉——肾经大穴
这些穴位是伏前每天都灸一遍吗?还是任意选两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