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名卫生员带着整个师的医疗药品器械,大摇大摆越过敌军

同巍聊历史 2024-07-03 17:09:24

1950年,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名卫生员带着整个师的医疗药品器械,大摇大摆越过敌军封锁线,且让南朝鲜军恭恭敬敬放行。   事情还要从抗美援朝战争说起,第五次战役时,时任80师239团三营机炮连卫生员的于仁祥接到任务。   要和3位战友一起,带着全师的医疗器械,穿过封锁线。成百上千受伤的战友,正等着它们来救命。   然而,在前往的路途中迎面遭遇了南朝鲜兵。   “干嘛的?”对方用朝鲜语恶狠狠地问。   此时,情况非常危险,面对来势汹汹的敌方上千人,与于仁祥同行的3名战友慌了神,但他冷静异常。   “我们是盟军!”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于仁祥的脑中酝酿成熟,他大摇大摆晃荡到对方领头的面前,操着熟练的朝鲜语面不改色地回答。   “怎么证明?”对面的南朝鲜兵显然已经进入警戒状态,于仁祥着实捏了把汗,但是情况已经不允许他露怯。   “用什么证明?你眼睛瞎吗?马屁股上的USA是自己变出来的?”于仁祥满口的不耐烦,指着领头的南朝鲜兵大声嚷道,一边用手拍着马身上的字样。   原来,在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于仁祥所在的27军80师曾与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正面交锋,缴获了七兵团诸多精良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这两匹烙着USA字样的马。   领头士兵上前观察,马匹上果然烙印着“USA”。对方恍然大悟似的点点头,显然放松了警惕。但随即对方的眼睛若有所思地瞄到了于仁祥一行人的志愿军军装上。   于仁祥心领神会,大手一挥用不耐烦的口气指着对方大声嚷道:   “你长点脑子,我们要去搞渗透,不穿敌方的衣服,还能和你穿得一样?”   对方显然被于仁祥的气势吓住,连忙给他们一行点头敬礼表示理解,恭恭敬敬地让其与3名战友大摇大摆渡过敌军封锁线。   此次危机事件的化解,完全是因为于仁祥的好学。   于仁祥非常好学,对知识总是如饥似渴。初到朝鲜时,他发现有位战友曾经在朝鲜饭店当过服务员,经常跟当地人交流,朝鲜语很熟练,立马缠着战友学习朝鲜语。   慢慢又开始自学,也主动和当地人交流,半年时间,他的朝鲜语就能和当地人正常沟通了。   正是如此,才在危急时刻救了他一命。   当于仁祥和战友成功越过封锁线,庆幸自己有惊无险渡过难关时,不想更大的挑战已然来临。   次时,于仁祥一行4人来到了敌人用侦察机和精良武器封锁的“林堤江”,这个江有1000多米宽,很多过江的人,都在敌人的炮火下灰飞烟灭。   如何安全将医疗药品和器械运到对岸成了最大的难题,江面上的残骸弹片让人忍不住打寒战。但是于仁祥想天无绝人之路,没有困难能把人打倒!   他就那么盯着江面,从眼前看到对岸,一个主意在大脑中跳出来。   于仁祥躲进旁边的草丛里,通过脉搏,计算炮弹从南到北的发射时间,以及敌人战斗机往返的时间间隔。   不知道蹲了多久,于仁祥分析道:炮弹每20分钟打一次,1000米宽的江面,渡江大约需要25分钟!   他一拍大腿,“走!只要咱能抢到那5分钟,就一定能安全完成任务!”   为了加快渡江速度,减少水的阻力,于仁祥和战友在寒冬腊月一起脱下了棉衣棉裤套在脖子上。   他们逮着炮弹发射的间隙,拼了命地往前跑,很快就一起顺利跃上了岸。将珍贵的医疗器材和药品送到了目的地。   于仁祥的机智和好学也让他成为部队的传奇人物,若问起谁的枪法最好,大家不约而同都会想到这个“枪打得最准的卫生员”   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卫生员无疑变成了死亡率100%的高危职业。   于仁祥想:若要救更多的战友,首当其冲是好好保护自己,如此一来,战斗技能肯定得练,而且要练好。   此外,随着经历的战场越来越多,于仁祥的关注点从如何更好地救治伤亡转移到如何最大程度杜绝伤亡的发生。   如此一来,于仁祥学着在战斗伊始就给敌方重要目标致命一击,慢慢地,他“被迫”将自己练成了“神枪手”。   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于仁祥就凭着几乎百发百中的枪法,将战斗烈度在开始就降到最低。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于仁祥也并没有放弃学习,他开始系统学习医学知识。   1959年,于仁祥调回原南京军区总医院工作,他的勤奋和机敏好学,使他在肠外瘘的治疗以及营养支持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时至今日,于仁祥为南京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的退休干部,90多岁的他,仍然耳聪目明。  

0 阅读:264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