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杨秀清面见天王洪秀全,建议册封秦日纲为燕王千岁。杨秀清这么一说,洪秀全也不好反对,因为太平天国东王说了算,况且秦日纲资格也够老。
秦日纲封王,曾国藩最不理解。1864年,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还提出疑问:秦日纲打仗这么差,为何能封王。此时,秦日纲已经死了8年,但曾国藩对他印象很深。
单纯看战功,看册封燕王前的军功,秦日纲还达不到封王的要求。要知道,太平天国早期,王爵含金量很高,不是随便可以封王。太平天国后期,王爵泛滥,王爷到处走,就是另一回事了。
秦日纲,早年参加金田起义,带来2千矿工,也算是带着股份参加。秦日纲的军事水平一般,册封燕王之前,并没有突出战绩,也没独当一面机会,还不如韦俊与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能打仗。
1852年4月,永安突围战,秦日纲承担断后,掩护主力撤退,保护太平天国的家属。结果呢?秦日纲疏于防备,被向荣、乌兰泰前后夹击,阵亡三千余人。
从永安突围到秦日纲册封燕王,长达2年2月,秦日纲没有其他战斗记载,但他资格老,也负责地方治理。
太平天国早期,册封王爵需要军功支撑,此时秦日纲明显不达标。那么,为何杨秀清却把燕王名额给他,要求洪秀全册封呢?救援北伐是理由,真实目的是制衡石达开,东王谋略很深。
1853年5月,林凤祥、李开芳率2万精兵北伐中原,半年时间打到天津郊外,咸丰惶恐不安。北伐孤军深入,粮食、物资补给跟不上,到了强弩之末,林凤祥处境并不好。
为了救援北伐,杨秀清相继派出三批援军。第一次,朱锡琨、黄益芸北上,在六合被清朝县令击败,大营遭到火攻,损失惨重。第二次,曾立昌、许宗扬、陈仕保率7千兵马北伐,在临清全军覆没。第三次,则是秦日纲救援北伐。
杨秀清这三次救援行动,太平军兵力都不多,数千人而已,结果可想而知。秦日纲也是如此,四千余人,到了舒城就回来,连河南都没有进入,表现很糟糕。
前两次救援北伐,兵力数量都比秦日纲多,尚且遭遇失败,秦日纲4千兵马岂能完成任务呢?杨秀清就算轻敌大意,也不至于这样,毕竟前两次惨败,有了教训。
再则,无论是朱锡琨、黄益芸,还是曾立昌、陈仕保、许宗扬率兵出征,都没有得到王爵,或者侯爵。救援北伐失败,许宗扬投入监狱;其余将领阵亡,故而杨秀清没有处罚。
秦日纲就比较特殊,他出征就能册封燕王,还没打仗就是王爷,着实罕见。秦日纲半路逃回来,向杨秀清诉苦:清军太多,无法北上,只好回来。结果,杨秀清非但没处罚他,还让他去治理安庆,并督师上游。
如此,秦日纲封王的军事因素并不明显,政治考虑为主。杨秀清看来,韦昌辉与石达开都是实力派,手握重兵,家族背景强大,是自己的劲敌。杨秀清虽说具有天父下凡的资格,无奈直属兵马不多,家族没人才,有点力不从心。
秦日纲与石达开关系不好,经常暗中较劲。永安封王,石达开是翼王五千岁,秦日纲则是天官正丞相,比石达开级别低。当年在贵县发展拜上帝教,秦日纲就不服石达开,如今地位在翼王之下,也是憋屈。
秦日纲看来,永安封王不公平,因为石达开此时没有什么战斗功劳。石达开此前得罪天兄萧朝贵,被雪藏起来,长沙之战前很少带兵打仗,而秦日纲则深受萧朝贵赏识,立功机会多。
杨秀清想大权独揽,就绕不开韦昌辉、石达开,尤其是石达开。如此,杨秀清不希望石达开权力太大。定都南京后,石达开多次带兵西征,战功显赫,又能治理地方,推行安庆易制,深得人心,杨秀清十分忌惮。
谁来制衡石达开呢?秦日纲是最佳选择,杨秀清帮秦日纲获得王爵,秦日纲就会感恩戴德,支持东王,与他是一条心。
安庆本来是石达开防守,也是石达开治理,杨秀清却半路把秦日纲调过来,接替石达开的职务。北伐没有功劳,还能治理安庆,督师上游,如果不是杨秀清故意这么做,秦日纲岂能有机会。
杨秀清重用秦日纲,也想培养他,增强东王的力量。秦日纲,也确实跟石达开合不来,经常叫板,对杨秀清有利。但是,秦日纲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在田家镇遭遇惨败,10万大军溃败,湘军抵达九江、湖口,杨秀清只好让石达开督师。
田家镇之战后,秦日纲一度被革除王爵,改为顶天燕。后来,又因为牧马人事件时杨秀清小题大做,杖责秦日纲一百大板,让秦日纲颜面扫地,秦日纲对东王十分不满,便支持韦昌辉袭击东王府,杨秀清输给了天京事变。
秦日纲册封燕王,杨秀清有自己的考虑,东王也需要增强力量。但是,杨秀清性格上有缺陷,不懂得尊重部下,连自己人也不放过,从而陷入孤立。陈承瑢,东王府首席文官,杨秀清也不懂得拉拢,结果他与秦日纲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