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台湾女星徐若瑄在社交媒体发文称,自己确诊甲状腺癌。据她透露,她每年都会定期体检,今年年初查出甲状腺癌时,当场愣了5秒,一度无法接受。还称自己有点家族遗传基因,还好全家都有定期体检的习惯,才能及早发现。
徐若瑄被诊断出甲状腺癌后,随即入院接受手术,休息了两三个月,术后恢复良好,5月时已恢复正常的工作状态。
近年来,全球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爆发式增长,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达到惊人的20%年增长率。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甲状腺癌新发病例46.6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占全球甲状腺癌病例的一半以上。
为什么甲状腺癌发病率显著增加?甲状腺癌是全球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症之一,在一些国家甚至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造成这一现象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
1、诊断技术的进步。随着影像学技术,尤其是高分辨率超声,以及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甲状腺结节被早期发现和诊断为甲状腺癌。这些早期发现的癌症包括许多低风险的微小癌症,例如直径小于1厘米的乳头状癌,过去可能会被忽视或误诊。
同时,许多国家和地区越来越重视定期的健康体检,使得甲状腺癌筛查更加普及,体检中偶然发现的甲状腺癌数量也随之增加。
2、环境因素。环境污染、饮食习惯变化、工作压力增加、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增加有关。例如,长期接触重金属污染、氟化物、农药等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增加患癌风险。
3、辐射暴露。放射线暴露是甲状腺癌的已知危险因素之一。早年接受过放射性碘治疗、胸部或颈部放疗、核泄漏事故等辐射暴露经历,会增加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例如,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后,受影响地区的甲状腺癌患者数量显著上升。
4、基因与遗传因素。部分甲状腺癌具有遗传倾向,例如甲状腺髓样癌就跟RET基因突变密切相关。基因检测显示,部分乳头状癌患者也具有家族遗传背景,表明遗传因素在甲状腺癌的发生中占据一定地位。
碘摄入跟甲状腺癌有什么关系?碘与甲状腺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甲状腺就是为了收集碘和生成甲状腺激素的。很多人认为甲状腺癌增加是因为吃了太多碘。事实上,碘摄入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甲状腺功能,甚至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
在碘缺乏地区,碘摄入不足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形成地方性甲状腺肿甚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这种情况下,甲状腺会为了获得更多碘而增加细胞增生,从而提高了癌变的可能性。此外,长期的碘缺乏可能会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增生,从而形成滤泡型癌症。
而在碘过量的情况下,尤其是在碘盐普及和食品链中的碘含量不断增加后,一些人群存在碘摄入过量的情况。研究发现,乳头状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与高碘摄入地区的人群有一定关系。在碘摄入过量时,甲状腺细胞可能因碘“富集”而产生应激反应,出现DNA损伤,进而增加癌症风险。
还有研究显示,碘摄入水平的大幅波动,也会增加甲状腺细胞的增生与损伤风险,而并不是单纯的碘本身引发癌症。
因此,碘摄入量过多或不足都有可能影响甲状腺健康,甲状腺癌与碘摄入过量的直接关系并不十分明确。科学、合理的碘摄入对预防甲状腺疾病依然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成人每日碘的推荐摄入量为150微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则需要200微克。长期使用“无碘盐”可能导致碘摄入不足,而“高碘”食品如某些海带或昆布也要适量食用,避免碘摄入过量。
哪种情况需要积极治疗?甲状腺癌虽然发病率高,但许多病例进展缓慢、恶性程度低,被戏称为“惰性癌症”赖癌”。因此,并非所有甲状腺癌患者都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或治疗。
一般来说,微小甲状腺癌,即直径1厘米以下的,属于低风险癌症,进展缓慢,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影响较小。这些患者可以选择“主动监测”,定期随访观察即可,只有在肿瘤明显变大或出现症状时才进行干预。
活检病理显示为滤泡状癌或乳头状癌的,癌症进展也很缓慢,对寿命的影响甚微,也可以选择保守治疗或观察而不手术切除。
如果癌肿已具有较大的体积,或已有淋巴结转移甚至远处转移,则需要手术切除并结合放射性碘治疗或其他辅助治疗。甲状腺癌的治疗效果相对比较好,例如占所有甲状腺癌80%-85%的乳头状甲状腺癌,五年生存率接近100%,手术切除后大部分患者不需要再放化疗,仅需定期随访。滤泡状甲状腺癌也有良好的预后,手术加放疗后,大多数患者能长期生存。
但如果活检病理显示为甲状腺髓样癌,往往与RET基因突变有关,具有较高的恶性,容易转移,需要尽快手术切除。若在早期发现并切除,五年生存率较高。此外,这类患者还建议进行基因筛查,评估家族患病风险。
其他类型的恶性肿瘤,如未分化癌和其他少见类型的恶性甲状腺癌,侵袭性更高,预后更差,即使进行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五年生存率通常也低于10%。
在进行治疗决策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组织病理类型以及患者的偏好来制定个性化方案。低风险患者多采取监测和保守治疗,中高风险患者积极治疗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和减少癌症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