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输得起的战争,刘备为何却输不起?
夷陵之战,刘备的滑铁卢。
一个曾经雄心勃勃、抢下汉中、威震三国的西川霸主,为了夺回荆州,竟然一败涂地,连命都赔了进去。
更讽刺的是,赢了这场战的孙权,日子也没好过多久。
有人说,这是历史上“最不划算”的胜利,双方都没捞到好处,反倒让曹魏坐收渔利。为什么会这样呢?
荆州丢了,刘备坐不住了
公元220年,刘备的人生发生了剧变。
关羽战死,荆州失守,孙权公然反水,结盟的情谊被踩了个稀碎。
对刘备这不仅仅是失去了一个战略要地,更是自尊和命运的双重打击。
荆州,是他进可攻、退可守的核心地盘,也是他集团的精神支柱。
现在,这根支柱被孙权一脚踢倒,刘备窝在蜀地,看似稳固,却像困兽一样无处发力。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刘备为什么非要为了荆州拼命?
他已经有了益州,汉中也在手,为什么不守好老家,安心发展?
问题就在这里,益州虽然富庶,却是个天然的笼子。
周围被秦岭、大巴山和崇山峻岭包围,往北是曹魏的关中,往东是孙吴的江东,刘备想要东山再起,只剩一个方向——荆州。
如果荆州拿不回来,他的战略空间就彻底被锁死了。
更重要的是,刘备身边的班底,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刘备的核心力量主要来自荆州派,这群人跟着他南征北战,结果老家丢了,想回去却回不去。
别看刘备是个老成持重的领袖,但他也得考虑兄弟们的情绪。
荆州人的乡土观念极重,打回荆州,是这群人的心头大事。
所以,既然不能窝在益州“内卷”,刘备必须有所作为。
而他的目标,毫无疑问就是东吴。
孙权的军队,真的那么不堪吗?
但凡是个领导,打仗之前都会做判断:对方好不好惹,我能不能打得赢?
刘备显然也掂量过孙吴的实力。
当时的东吴军队,在长江以北的战绩确实不咋地。
孙权御驾亲征合肥,被张辽“八百破十万”,搞得灰头土脸。
淮南那边也是五战四败,唯一一次“胜利”,竟然是偷割了曹魏的麦子回去。
听到这里,刘备估计也忍不住摇头:这种部队,拿什么跟我打?
但刘备显然低估了孙权的眼光和决心。
孙权在选人方面很有一套,他没有用那些资历深厚的老将,而是大胆起用了年轻的陆逊。
陆逊这人不声不响,却心思缜密,擅长以弱胜强。
面对刘备的大军,他选了一条极为稳妥的策略:不正面硬碰,而是利用地形,拖垮对方。
江东的军队确实不如刘备的百战之师,但陆逊深知,战争不只是比拼军队的强弱,更是比拼将领的智谋。
地形,刘备的绝对劣势
夷陵一带的地形,是刘备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
在《隆中对》中,荆州和益州的关系被描述得很美好,但实际上,这两块地盘之间隔着重重障碍。
尤其是三峡水道,狭窄而漫长,完全不适合大规模部队展开。
刘备为了进攻东吴,沿着三峡一路推进,七百多里的营地连成一线,看似气势恢宏,实际上却是个巨大的破绽。
陆逊很清楚这一点,他没有急于正面交锋,而是牢牢守住三峡出口,将刘备的军队拖入消耗战。
刘备的后勤补给很快就成了问题,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也开始下滑。
而陆逊此时依然按兵不动,连自己的侄子孙桓被刘备围困时,他都不急着去救援。
有人问陆逊:你不怕孙桓顶不住吗?陆逊轻描淡写地说:他粮草充足,人心稳固,能撑住。
而真正的原因是,陆逊明白,自己这支军队打不过刘备的主力,贸然救援只会让局势更糟。
等到刘备的军队彻底疲惫、阵型松散时,陆逊抓住机会,发动了一场大火攻,将七百多里连营烧成了废墟。
刘备惨败,只能仓皇逃回白帝城,最终因抑郁和疲劳去世。
曹丕:猪队友不动,猪对手更难缠
刘备在夷陵战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曹丕过于高估。
按照刘备的盘算,自己进攻东吴后,曹丕肯定会趁机从北方进攻江东,这样一来,孙权就会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曹丕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
他不仅没有趁机出兵,反而接受了孙权的投降,乐呵呵地当起了“表面兄弟”。
其实,曹魏内部也有人看出了问题。
侍中刘晔建议曹丕:蜀汉在东,魏国在北,孙吴两面受敌,正是我们一举灭掉孙权的好机会。
哪怕灭不了,也能趁乱抢几个郡回来。
但曹丕偏偏不听,宁愿坐山观虎斗,结果错过了最佳时机。
等到刘备战败,曹丕才发现孙权并不老实,立马又翻脸开战。
但此时,孙权已经缓过劲来,还重新拉拢了蜀汉,搞起了联盟。可
以说,曹丕的犹豫和错误判断,直接导致了刘备输得更惨,孙权却能喘过气来。
夷陵之战后,刘备没能等来翻盘的机会,而孙权也因为这场胜利,失去了曹魏的信任,陷入了更大的麻烦中。
从表面看,是陆逊一战成名、刘备一败涂地,但实际上,这场战争没有赢家。
有人说,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明明看似胜券在握,却总是输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有人感叹,刘备若能稳守益州,也许还能苟延残喘更久;也有人反思,孙权的胜利为什么如此苦涩。
但不管怎样,夷陵之战后的三国格局再也回不到从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