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说:罗荣桓动员了4野的主力,3野的一半,1野2野的一部

历史详说员 2024-09-28 18:38:52

毛主席在评价罗荣桓元帅的历史功绩时,曾说过一句信息量很大的话:

“四野的主力,三野的一半,二野的一部分,一野还动员了几万兵,都是从山东动员的。”

这是指在抗战时期,罗荣桓把山东抗日根据地发展成了我党重要的战略基地,而在此后,山东为我军的各大野战部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

四野的主力部队出自山东,这句话是很好理解的。

1945年10月,时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罗荣桓,组织了6万多山东部队北上东北,除此之外,据林浩等人回忆,除了这6万多正规部队,还有20个基干团,人数约为3万人。

《陈毅传》是这样描述的:山东主力部队绝大多数开赴东北,包括八路军山东军区第1、2、3、7师全部,第5、6师的主力,18个警备团和和基干团,部分军政干部共约60 000人。这些部队包括:

万毅率领的滨海支队,约3500人;

萧华率山东军区机关人员及部队1000余人;

胶东军区副司令吴克华率山东6师及5师两个团,约8000人;

渤海军区司令杨国夫率山东7师三个团,副政委刘其人率三个团,共12000人;

山东军区2师罗华生部,约7500人;

山东军区1师梁兴初部,约7500人;

山东田松支队约1000人;

鲁中军区司令罗舜初率领的山东3师及鲁中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

罗荣桓率山东军区机关直属部队和几个独立营,约4000人。

上述各部队,人数总计约六万人。在1945年进军东北的十万大军中,除去黄克诚部三万多人,山东部队显然是绝对的主力,他们构成了东北野战军的基础骨干力量。这些经过抗日战争考验的老部队,作风硬朗,战斗力强,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三野的一半出自山东,这也不难理解。

据《罗荣桓传》记载,当山东的第一批部队开赴的时候,罗荣桓还没有调到东北工作(当时罗荣桓还不知道自己会被调到山东),他从抢占东北的大局考虑,从山东根据地选调了自己的主力部队去支援东北,毫无保留地支持中央的决策。

后来,中央的调令下来了,要他也离开山东到东北工作。这时候,罗荣桓又从全国的大局出发,慎重考虑了山东根据地的需要,把许世友、林浩、陈士榘、唐亮、王建安、王麓水、张光中、景晓村、周贯五等领导干部,和一部分战斗力很强的部队留在了山东。

罗荣桓元帅曾被誉为党内的“圣人”,他高风亮节,毫无私心,总是把艰难的任务挑在自己的肩上,努力为战友和同志创造更好的条件。比如当年115师在五台山分家时,聂荣臻元帅就说过:“你公平,你来分。”

罗荣桓不遗余力地继续支持山东根据地的工作。据《罗荣桓传》记载,1945年10月上旬,新四军军长陈毅从延安来到临沂,和罗荣桓讨论工作交接的情况。病痛在身的罗荣桓连续多天和陈毅详谈,向他详细介绍了山东的形势,周围的敌情,以及留在山东的各部队的战斗力和军政素质,介绍了干部配备的情况,还事无巨细地向陈毅介绍了某些指挥员的性格脾气……

这一切,都是为了陈毅能更好、更快地接管山东根据地。

后来,许世友、陈士榘、唐亮、王建安等同志都成了三野的得力战将,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三野或者华野的早期搭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原山东根据地的班子和部队上完成的。所以毛主席说“三野的一半……是从山东动员的。”

那么,“二野的一部分……是从山东动员的”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这主要指的是杨勇和苏振华将军的部队。

在抗战初期,杨勇是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的副团长。1938年3月,李天佑将军因为伤病离开部队,前往苏联养伤,杨勇成为686团团长兼政委。

1939年3月,杨勇率部随115师东进支队(由罗荣桓、陈光率领)进入鲁西,开辟鲁西抗日根据地,杨勇担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鲁西专署专员。

1941年以后,日军7个师团主力回师华北,开始了残酷的“治安强化运动”。为了更好地进行敌后战争,中央决定,将杨得志领导的冀鲁豫军区和杨勇领导的鲁西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为司令员,苏振华担任政委,杨勇为副司令员(当时杨勇已奉命回延安学习,但仍担任军区副司令员职务。1944年1月,杨得志去延安,杨勇返回冀鲁豫军区,接替杨得志担任司令员)。

1945年上党战役后,冀鲁豫、冀南、太行、太岳四个军区的主力部队依次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1、2、3、4,四个纵队,自此,杨勇、杨得志这两支原本属于115师的部队被划入了由129师改编而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

冀鲁豫根据地,为刘邓大军先后输送了三个主力纵队,1纵、7纵(后与1纵合并成新1纵)和中野11纵(王张纵队)。后来,杨勇、苏振华都是以二野战将的身份闻名于世的,但究其根源,其实出自山东。

这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二野的一部分……是从山东动员的。”

至于毛主席所说的“一野还动员了几万兵”,由于作者学力不足,不能确定具体是指哪支部队。从地理位置上说,山东距离西北有千里之遥,转运兵力多有不便。

或许,我们从曾思玉将军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出一些踪迹:曾思玉原是115师686团政治处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

邯郸战役结束后,曾思玉率领部队北上晋察冀,此后历任晋察冀4纵副司令员、司令员,曾思玉于是就成了晋察冀的将领。解放战争末期,杨得志率领19兵团开赴西北,曾思玉这时候为解放军第一野战军19兵团64军军长,也跟着去了西北。

从曾思玉将军辗转的履历,我们大概能看出一个部队和干部从山东流向西北的过程。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1 阅读:508
评论列表
  • 2024-09-28 23:21

    一野是358旅,王震的部队,在山东招了很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