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药方子可补肺、肝、心
只需一种药.可把肺、肝、心、脾、肾一起都补:
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一个基础方子可能会变换很多基础方。
药方如何而来:
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里面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桂枝汤,这个方子非常简单,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张仲景既用它治外感病,也用它治内伤杂病。
张仲景把这个方子放在《伤寒论》第一个方子的位置,我想是有这样的想法的:正气是关键,有了正气才能祛除邪气。
如果把桂枝汤的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则变成了一个彻底的补脾胃方子,叫小建中汤。
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芪,就变成了黄芪建中汤。其组成如下:
黄芪、饴糖、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掰开)。一般都是用前面六个药,煮了之后兑入饴糖。
《金匮要略》:“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就是说黄芪建中汤可以补益身体诸多不足,不足就是虚,像气虚、气短、乏力、虚汗多 ;劳心劳力过度导致身体发虚;五脏气血枯竭;小儿挑食厌食偏食爱吃零食,过敏性疾病;大病慢性病后期等的消瘦疲劳。
药方的功效:
这张方子里头,有大量的饴糖。饴糖是什么?饴糖就是麦芽糖,有不少饭馆做早点,有那种糖油饼,糖油饼上面那层甜甜的,黄黄的东西,那就是用饴糖做的。五脏皆虚从中治,黄芪建中汤就是因为有饴糖才能称之为“建中”。
糖肯定是甜的,甘能缓能补。所以饴糖有补气养血的作用,有甘缓止痛的作用,而且饴糖这味药非常好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这里我们应当注意的是,饴糖不能够随便用其他东西代,用蔗糖代是不行的,用蜂蜜代也是不行的。
在补剂的“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汤加倍芍药再加饴糖,因为造酒的时候,是上面那层液体蒸馏出酒,所以酒可以“引诸药至至高之分”,而下面的余渣最底下可以提炼出饴糖,因此饴糖的药性除了补脾胃之外,更可说是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原本入心的桂枝,就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小肠本来和心就是表里关系,小肠火来自心火。
在小肠区块的桂枝“心火”药性又大大帮助了人的消化能力。中医叫做“火生土”。心火衰微了,那么胃腐熟食物就没有力量。这样的人,往往早上吃了饭,到晚上都不知道饿。
因为胃的消化功能靠的是那股热气,这股热气就来源于心,就像土地长养万物,来源于太阳的照射一样,缺乏太阳照射的南北极,阴冷草木难生。这时,重要的不是健胃消食,而是暖心阳。心阳一振作,胃就有劲了。直接用点桂枝,补补心火,使心火能生胃土,就有效果了。黄芪建中汤中用桂枝就是这个道理。
而丹田一暖,命门火也大大得助,同时补消化又补肾阳。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补回來。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更有中医连药量如何来的前提是药有效都不知道,搞得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药量。在真是人间之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