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曾狂嘲中国汽车,如今竟跪地“求学”,这打脸来的太快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2-23 04:48:11

2003年10月,日产总裁卡洛斯戈恩在东京车展上说,合资企业的中方合作伙伴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当时日产两田疯狂舔食着中国市场的巨大蛋糕,还对羸弱的中国汽车报之以嘲笑。

而现在当我们开车展,能够看到有日本工程师手拿皮尺、ipad, 蹲着、趴着、跪着研究我们国产车的各项数据,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中国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强劲吸引力,更彰显出中国汽车产业历经多年砥砺奋进,已彻底摆脱昔日的羸弱之态。

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以及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控,强势崛起,昂首阔步地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一股不容小觑的关键力量。

从零起步

回首20世纪初,中国汽车产业尚在一片混沌黑暗之中。那个时候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封闭落后,慈禧太后作为封建权力的巅峰象征,出行依仗16名壮汉抬轿,轿内奢华至极,在她眼中,这传统的人力轿辇才是符合身份的尊贵出行方式。

当1901年袁世凯献上西方先进的汽车时,慈禧太后满脸困惑,以为这跑得飞快的铁家伙是靠吃大量饲料驱动,更因司机不能跪于身前开车,而弃之不用,这荒诞一幕尽显当时中国对汽车科技的无知与抵触,也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起步的艰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近乎废墟,造飞机、坦克遥不可及,汽车制造更是天方夜谭。开国大典上领导人乘坐的轿车还得靠他国馈赠,日常用车多依赖缴获或外购,国家汽车产业一片荒芜。

直到1958年,一汽肩负使命,开启造车大业,目标是打造国庆用的红旗高级轿车。

但那时条件艰苦卓绝,没有丝毫经验、技术和人才储备,工人们仅凭一腔热血,各自认领零部件制造任务,签协定、立军令状,要在规定时间内仿造出来。车身制造更是因陋就简,靠高级钳工日夜连班,一榔头一榔头敲打出雏形。

1959年10月1日,红旗牌检阅车首次亮相国庆阅兵式,虽满是手工敲打的粗糙痕迹,却如同一束微光,点亮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希望之火,开启了艰难探索之路。

此后多年,中国汽车生产一直深陷模仿拼凑与纯手工打造的泥沼,红旗、上海牌等轿车产量极低,难以规模化,汽车于大众而言是稀缺奢侈品,市面少量轿车多靠外国进口配额或“倒爷”的非正规渠道流入,难以普及。

1983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一个关键转折点,大众桑塔纳踏入中国大地,这款车瞬间成为时代宠儿,“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深入人心,其178000的售价在当时堪称天价,等同于上海一套房,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

它的引入采用CKD组装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用市场换技术”,中方为促成合作,谈判长达六年,姿态卑微至极,出人出力、出钱出政策,只为能从德国车企身上学到核心造车技术。

初期,桑塔纳整车、零部件全靠进口再拼装,成本高昂却技术难学,海关运费一加,比直接进口整车还贵,中方看似学会了组装“积木”,实则未触及核心技术。随后,中方制定长达七年的国产化计划表,力求第七年国产化率达90%以上,构建自己的轿车制造体系。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国内零部件厂商面对大众的高标样件图纸,望洋兴叹,因技术设施差距太大,国产化率迟迟难以提升。关键时刻,朱总理力挽狂澜,提出建立以整车为龙头、以零部件企业利益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并下达死命令:三年之内国产化率若达不到85%,上海大众就得关门大吉。

在这生死压力下,从政府到企业,从整车厂到零部件公司,各方齐心协力,终于在1996年让桑塔纳国产化率突破90%。这场持久战让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蜕变,技术人才不断涌现,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用市场换技术”仅让中方获得了生产能力,自主设计制造的核心能力依旧缺失,合资车企中方长期处于按图索骥的被动生产状态,发动机、变速箱等关键零部件仍依赖进口。

自主突围,逆境奋起之光

1997年,中国汽车产业的春风悄然吹起,国产替代浪潮汹涌而来。

这一年,国民级平替夏利独立成品牌,市场格局开始重塑。

两年后,吉利豪情轿车下线,虽说是自主造车,实则重走红旗模仿老路,菲亚特的变速箱、丰田的发动机、仿制夏利的车身底盘,外形复刻奔驰E级,首批车问题百出,车身抖动、顶棚漏雨、大灯进水,被消费者调侃为“工业垃圾”。但其最大优势是价格亲民,最低曾卖到2.99万元,让普通百姓的汽车梦不再遥不可及,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国车企自主造车的决心。

此后,吉利在自主研发荆棘路上艰难前行,虽成果寥寥,但在2003年实现轿车出口零突破。吉利深知自身短板,既然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那就果断转变思路,开启“买买买”模式。

2009年,吉利豪掷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DIC;2010年,更是以18亿美元惊天手笔拿下瑞典老牌沃尔沃,一时震惊业界。这看似冒险的“蛇吞象”之举,却成为吉利逆袭的关键转折点,此后凭借收购积累的技术底蕴,新帝豪、领克等车型相继问世,扛起自主品牌大旗,还陆续收购英国跑车品牌莲花,让路特斯成功上市,完成华丽转身。

与吉利同期,比亚迪也在书写自己的传奇。

1995年成立的比亚迪,起初是做电池的手机供应商,2000年成为摩托罗拉锂电池供应商,2002年攻克诺基亚。2003年跨界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进军汽车领域。2005年,比亚迪F3上市,凭借低价策略,迅速成为爆款,销量飙升。

但它同样脱胎于逆向开发,身上有诸多日系热销车影子。不过,王传福目光长远,早早就瞄准电动汽车市场,2002年开始研发电动车半导体,2006年推出纯电动概念车F3,比特斯拉还早两年,2008年首款DM车型F3DM问世,成为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并商业化。

比亚迪的发展顺应国家新能源战略,从钱学森建议发展新能源,到2001年863计划提出相关规划,比亚迪沉淀近十年,厚积薄发,从商用车到家用车,从王朝系列到刀片电池、超级混动、云辇技术,构建起强大新能源技术壁垒,曾经的模仿对象丰田,如今也有车型套用其三电技术,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弯道超车”。

长城、奇瑞等车企也纷纷发力,走过逆向研发、资本换技术的艰难阶段,虽饱受争议,但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蹚出一条血路,各自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逐渐打破合资车企垄断局面。

惊艳世界,迈向巅峰之荣

时光流转至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已然脱胎换骨,惊艳全球。中国自主品牌凭借新能源优势,向全球汽车价值链顶端发起猛烈冲击。

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中国汽车出口量一路高歌猛进.

出口均价从2018年的1.29万美元攀升至2022年的1.89万美元,纯电动车均价更是高达2.58万美元。在2022年巴黎国际车展上,国产电车在欧洲上市,价格甚至高于国内,比亚迪汉和唐欧洲预售价格高达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1万元,高于奥迪Q7、宝马X5在欧洲的起售价。德国焦点周刊直言,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给中国企业的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国内市场同样形势喜人,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出705.8万辆,同比增长96.9%,今年1-2月份,合资车厂商销量纷纷大跌,近乎腰斩。

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有其必然性。

一方面,全球能源转型大势所趋,1973年石油危机让日本车凭借能源和经济性称霸世界,如今,中国新能源车在这两方面优势尽显,2035年欧盟境内禁售燃油车,各国禁售时间表陆续出炉,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出行主流。

另一方面,中国建立起全球最完备的电动汽车电池产业链,作为最大电动汽车生产国,规模效应使得电车成本更低,连马斯克都对上海特斯拉工厂的“中国速度”赞不绝口,对比柏林工厂的“烧钱熔炉”困境,高下立判。

从曾经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汽车产业一片荒芜,到如今自主品牌强势崛起,畅销全球,这背后是一代代中国汽车人卧薪尝胆、拼搏奋进的成果。就如1979年新中国第一个喝到可口可乐的少年被定格的画面,那是历史转折,亦是起点。

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恰似广袤大地历经翻耕,每一堵围墙被推倒,城镇、街道和家庭焕然一新,是无数产业崛起的缩影,承载着国人激荡回忆。

桑塔纳退场,国产车走向盛世,科技进步颠覆产业秩序,中国制造披荆斩棘,未来,不论风雨如何,中国汽车人将继续勇立潮头,以钢铁般意志,在世界舞台镌刻属于中国汽车的辉煌篇章,向着更高峰攀登,因为我们坚信:此后如今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中国汽车产业的逆袭之路,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它见证了民族工业的崛起,也预示着更加璀璨的明天。在时代滚滚车轮下,中国汽车正全速驶向未来,而那未来,必定光芒万丈。

文本来源@阿泰(阿Test正经比比)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