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高手,免不了被横向比较。比如我军彭林刘徐粟几位最擅长打仗的将帅,各有各的特点,可谓各擅胜场。笔者近日观察刘帅的军事生涯,感到有一个方面出人意料,为其余几位所不及。
一、129师的编制
官方历史在描述抗战胜利之初到解放战争爆发,将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这一阶段定义为过渡阶段。
这一阶段不仅是政治上由和平到对抗的过渡,也是军事上从分散的游击战争向集中的正规化作战的过渡。
在此之前,我军分布在各大战略区的正规军,并不具备多么有力的集中、机动、大规模作战的能力。
基本上以根据地为依托,边打边建边壮大,与当时世界军事强国的正规化程度相差甚远。
不要说美苏英法等强国军队,哪怕相比国民党军也有巨大差距。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人在正规化做努力,刘帅即寥寥无几的代表者之一。
先不说理论,先说一个感受。
1937年8月八路军正式成军后,包括后来的新四军,其正规部队的主流编制是什么?是旅,还是支队,亦或大队、军区、纵队?这些各式各样的番号之间,又是怎样的隶属关系?
不经过系统的研究,估计很难说清楚。
这和解放战争时期各大野战军清清楚楚方便易记、层级清楚的野战军-兵团-纵队-师,形成了鲜明对比。
为什么八路军不按简单易记的通用编制组织部队呢?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蒋介石不给编制。
八路军按3师、6旅、12团的编制,此外的部队不予承认,也不发放军饷、粮秣和装备。其实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总计也没发放多少钱粮,我们并不指望这个。
以如此单薄的兵力根本无法应付艰巨的抗日任务,必须扩充兵力。扩出来的放哪?只好自己成立一些新的番号,如独立旅、新编旅、纵队、支队等等。这些单位,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后来成立的旅不能与最初的386旅这样的相提并论,大多是以老旅为种子裂变而生的。
再就是我军特色的军区指挥体制,军区不属于野战部队,不需要国民政府发军饷和物资,各根据地自行解决供应和装备问题。
那么问题又来了,扩充兵力没问题,为什么自己不统一编制呢?比如新成立的旅都用新编第几旅。这就得说第二条原因。
二是抗战特殊条件。
敌强我弱,敌是正规化、机械化的精锐部队,总数虽然少于中国军队,但在局部战场,因其强大的机动能力和补给能力,总能形成兵力和火力上的优势。与日军无法硬拼,只能依托根据地与其周旋。
根据地是敌后游击战的基本依托,战略战术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根据地的面积、人力、地形、交通等条件。自然而然地,军区这种特殊的战时军政一体化组织,必然成为抗战时期重要编制形式。
但纵观刘帅在抗战八年间对129师和晋冀鲁豫军区部队的建设,似乎一直在试图突破某种限制,追求军队本来的样子,也就是正规化。
观察129师部队的编制,我们能发现很多不同于其他军区的地方。
比如正规番号比较多,杂七杂八的番号比较少。
二、正规化的巨大潜力
115、120、129三个主力师,战斗环境各自不尽相同,所以很快编制上就出现不同形式。
大概在1939年前后,就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
比如115师。
115师1937年底就一分为二,聂帅带一部分人北上晋察冀,其余东进河北山东。同时,343、344两个主力旅的指挥关系也不时变换。
带来的结果是,番号极其复杂,部队编制稍显混乱。
115师当时除了主力旅外,还有东进纵队、苏鲁豫支队、冀鲁豫支队、独立旅等不同编制。东进纵队表面上看似乎是与344旅平行的二级单位,但下面还有支队,支队下面才是团,实际比主力旅略高一些。
115师东进之后,受多头指挥,一会儿接受129师指挥,一会儿又与山东地方根据地合编,部队编制番号的混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队发展,并不能归因于罗荣桓或徐向前,或是黄克诚、杨得志等将帅们军事才能不足。
120师的情况更特殊一些。1938年底就出现各种团、支队和主力旅并行的情况,晋西北新军的编制更是稀奇古怪,像保安司令部这种带有鲜明国民党军色彩的番号,以及工卫纵队、总队等番号。
120师作为红二方面军改编来的部队,贺龙元帅的独特作风带入120师,相较其他元帅,贺老总在指挥作战方面有什么特点,大概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他确实没有彭林刘徐粟这几位超卓的功力,但特点在于拉队伍,靠个人威望和极富感染力的性格特点。至于部队的正规化建设,非其所长。只要能打仗,不计其余。
时代需要贺老总这样的大佬,尤其是风云激荡、形势严峻的时候,贺老总这种呼风唤雨的能力也是革命的需要。
129师什么状况呢?
一度也有很多超出正常编制的番号,什么支队、游击纵队之类。但越到后来,比较奇怪的番号渐渐消失,到1939年、1940年前后,基本改为军区和旅,级别平等,很多军区就是旅兼的。刘帅把129师后续组建的旅一概名之为新编旅,这样无论指挥、保障还是扩编部队,都显得井然有序。
我们作为后来者,都不一定能察觉出好处,更别说当时了。
在其他师,主力旅恨不得都撤掉并入军区,新建部队恨不得全是某某县、某某区支队。这样打起仗来和根据地结合的紧密,指战员们也都是归属感,有凝聚力,轻易打不散。为什么要改成新几旅、新几旅这样数字化的番号呢,岂不是多此一举?
刘帅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在1938年时就发表过一篇颇令人骇异的文章《我们要在抗战中进行正规军的军队建设》,可视作他加强正规军建设的总指导。
为什么骇异?不展开说,大家想想那时的总体战略是什么样的,是谁提出的,剩下就自己悟吧。
这篇文章具有十分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军事先见之明。
大体意思是什么?
1.解决军事问题,正规军是主要工具,游击队是辅助的工具。
2.正规军不是天外飞来的,是由分散的游击队发展而来。(这一条明显是在照顾政治)
3.当前游击主义倾向过于明显,有些部队化正规为游击队出现较大问题。比如,129师有的主力部队去领导游击队,结果“被原始的游击队拉回头同化了”。刘帅举例子说,有的干部战士反对纪律,自由散漫,住在老百姓家里不愿归队,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才真是老百姓的队伍。
4.正规化建设要坚持根据地建设和正规军建设并行,要非常好地把握好平衡,否则要么野战部队不充实、全是游击队,打不了胜仗;要么正规军太庞大,根据地太弱,支撑不了军队。
5.部队的指挥员们要学习正规战术。
可以说,这篇讲话的内涵,不止对八年全面抗战中我军有精准的预测性概括,甚至对解放战争中仍然存在的一些不足仍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比如整编七十四师说我军连排长指挥手段非常原始,以抬放帽子为进攻或停止进攻的信号,效率太低,不能适应步兵、炮兵的基本协同要求。
刘帅这篇讲话早有提及,可惜,由于战争压力太大,没有精力做这样的事。
三、终极途径
刘帅不止这么说,还真正下力气去做了。
1940年5、6月间,中共中央北方局指导129师暨太行军政委员会召开了黎城会议,刘帅再次指出部队正规化不足的问题,并在那次会议之后,进行了一次正规部队大整编。
之前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番号,就是在这次整编中基本消失,凡是能整编为正规部队的,都改编为新编旅。其余则编入各二级军区,作为军区指挥的团。
统一编制是正规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仅是番号简明、层级清楚,其他的好处有很多。
比如针对游击化、地方化的问题,统一编制能很好克服纪律散漫不听招呼的问题。为什么反对旅级战斗单位地方化、地名化?就是要有效地切割,让部队的主官与军区、根据地分隔开,野战部队就干野战部队事,不能一手指挥打仗,一手搞经济、征粮征丁什么的,干扰精力不说,还会严重削弱部队机动性和指战员的战斗意志。
同时还能有效避免部队的山头化,部队统一番号,主官也统一指派,不和地方挂钩,这才能统一指挥统一号令。
虽然后来有些人委婉地批评说,刘帅整编游击队过于激进,导致了1940年到1941年困难。我们自然不用给刘帅过度辩解,在当时的条件下整编游击力量的度本身就很难把握,刘帅不是圣人,出现一点点小的失误可以理解。必须要认识到,当时华北面临困境,主要原因是日军集中力量对抗日根据地的强力扫荡,而不应把锅甩到低估游击战争上来。
这不是瞎说,比如陈赓纵队地位的骤然提升。
中央对野战兵团建设有过明确的指示。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明确指示:必须用一切努力巩固野战军。129师在1941年初组建了太岳纵队,下辖3个主力旅,陈赓担任司令员。
这是抗战时期最早出现的一支纵队级作战单位,基本与解放战争时期的纵队一致。
八路军总部迅速将其列为总部直辖的作战单位,一年后虽然重新归为129师指挥,但其担负的作战任务往往具有战略意义,实际上仍是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的单位。
解放战争中,陈赓所率部队又最早升级为兵团,作为中央直接指挥的亚野战军级战略单位,可以说最早的发端就是1941年初的升级整编。
刘帅战略眼光之深远、军事谋划之准确,此可为典型代表。
1945年9月抗战刚一胜利,晋冀鲁豫军区立即组建了5支野战纵队,在其他战略区还在慢慢悠悠扩大军区的同时,刘伯承已指挥大军连续取得上党、邯郸等战役的辉煌胜利,惊艳世人,大兵团作战之模式在晋冀鲁豫已经相当成熟了。
唯一能与之媲美是粟大将在华中力主建设野战军,把几个主力师、旅集中起来建成野战纵队。奈何粟大将当时地位苦不甚高,若有刘帅这样方面之帅的地位和威望,恐怕华中根据地就丢不了了。
很多军事爱好者讨论解放战争史时,被孟良崮战役、莱芜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宜瓦大捷等经典战役吸引。对军队正规化建设的问题缺乏必要的关注,其实这些掩藏在水面下的才是真正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性问题。
正规化建设究竟魔力在哪?
简而言之:
1.让指挥关系制度化规范化,抹去将领个人色彩,谁来都能指挥。
2.摆脱时空约束,比如有些游击队只能围着根据打转转的根本限制。
3.提高诸兵种协同作战的能力。
4.使人与武器结合的更加科学和充分。
5.对不同战争条件的普遍适应性。打强敌还是弱敌,国内作战还是国外作战,立体战争还是平面战争,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适应。
刘伯承从抗战向解放战争过渡,适应的最快,几乎无缝过渡,根子就是人家从1938年就开始着手。
一定程度上讲,刘帅这方面虽然强,但当时大环境比较特殊,并没有多少人真正意识到正规化建设的好处,各大战略区也缺乏必要的联系沟通以及互相学习,所以五花八门的编制番号一直存在,给后世军史爱好者带来无穷麻烦。
刘帅是开国功臣中的学院派代表,他可不是黄埔这样的速成班出来的。所以理所当然的追求正规,开国后办军校他也是当仁不让的校长。
按照这么说的话,粟在组织军队正规化方面岂不是功力更高
四野才是真正的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