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是土生土长的“中华果”,全球其它地方的柿树,“祖上”都来自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记录柿子的文献是《礼记》,最详尽记载柿子培育方法的是《齐民要术》,最深入记载柿子药用价值的是《本草纲目》。
柿子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品种多达1058种,在老一辈眼里,柿子和柿树,帮助人们度过了饥荒,承载了乡愁,缓解了病痛。唐代《酉阳杂俎》认为柿子有“七大好处”,经后人补充,扩展为“十德”:
一德是长寿,柿树寿命轻松达到数百年,每年能大量挂果。
二德是阴凉,炎热季节柿树为全家提供了很好的纳凉去处。
三德是无巢,柿树没有鸟儿在上面筑巢,不担心鸟粪掉落。
四德是无虫,柿树和柿子很少虫害,保证了每年果实累累。
五德是家具,柿树和枣树一样,是做家具的理想木料来源。
六德是沤肥,柿子叶落地后,埋进地里是很好的农家肥料。
七德是养家,饥荒年代柿子能救命,日常果实能补贴养家。
八德是治病,柿子有大量入药的偏方,能缓解很多常见病。
九德是吉祥,柿子的形象早已深入文化记忆中,是吉祥果。
十德是育人,要后辈像柿子柿树一样低调务实,不卑不亢。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民众都面临缺粮、缺药的困扰,所以柿子更多充当的是“救命粮”、“治病果”的角色,流传比较广的俗语是“一个柿子八味药”,有的地方叫一个柿子“五味药”、“十副药”,不管是几味几副药,都坐实了柿子“治病”名头。
“一个柿子八味药”很早就流传在中原、关中、燕赵等地,是什么意思?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柿子归类于发物,不能乱吃,防止旧病复发,过去的“药”和“毒”的意思相同,用现代话说就是“一个柿子很多毒,注意忌口”。
第二种认为柿子全身都是宝,能吃能治病,正确使用是救命和应急的好药。那么“一个柿子八味药”,意思是“柿子用对了好处多多”。
从柿子的历史地位和现实用途看,“一个柿子八味药”属于褒义,第二种解释才是正确的。
实际上,柿子用途非常多,中医认为,柿子味甘微涩、性寒凉,归脾胃心肺大肠经,单从柿子的花、果、叶来说,8个方面能入药治病:
新鲜柿肉:口感软硬、脆实、甜鲜不一,柿肉性平、微凉,入血分,治脾肺和肠道常见病。
生柿汁:味干涩,性凉,可镇咳、除热痢、止便血,最常见的是用来外敷治“蛇盘疮”。
柿漆:未成熟的柿子加工制成的胶状液体,性平,味苦涩,入肝经,平肝潜阳,治肝风头痛。
柿蒂:干燥后入药,性平,味苦、涩,无毒,入胃、肾经,是降逆止呃、治夜尿频多的要药。
柿皮:外观黄色、红色为主,性寒,味苦涩,清热解毒,外用良药,治疗疮痈肿毒。
柿饼:鲜柿肉晾制加工的产物,和鲜柿肉功效近似,性平味甘,止咳、止呕、止血淋。
柿霜:柿饼成品表皮白色粉末,味甘、性凉,清热、润燥、化痰、除肿痛。
柿叶和柿花:柿叶性凉,用来泡茶可生津止渴,缓解肺热咳嗽,消肺气胀,也可研末外用除疮;柿花性平,收敛固摄作用明显,可止呕、治反酸、消痘疮、解肿毒。
此外,柿树、柿树根、柿树皮都能入药,也可用来制作家具和农具,可以说,柿子从上到下都是宝。
“一个柿子八味药”,是中医对柿子功效的概括,用途比较宽泛,集中表现在:
1、肺药:润肺止咳,缓解肺阴不足的干咳,治疗秋冬干燥肺热所致的黄痰黏痰,与罗汉果合用,甘润肺脏,清肺化痰;和鱼腥草合用,能清热止咳。
2、脾药:柿子入血分,脾统血,民间用柿肉、柿饼养脾健脾,中医认为鲜柿肉、柿饼都可补脾土,能缓解湿气重、消化差等问题。
3、胃药:柿肉甘甜,在饥荒年代能很快缓解胃痛、反酸、肿胀等病症。用柿蒂配丁香、生姜,能治胃寒。
4、心药:医书记载,经常看成熟的柿子能宁心安神,这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直观反映。柿霜、柿花能降心火。
5、肠药:柿子味涩,主收,对腹泻、痢疾等有缓解作用,柿饼加木耳煎半碗,趁热喝下,能通便,对痔疮疼痛也有缓解作用。
6、肝药:柿漆由未成熟的柿子制成,能平肝潜阳,缓解肝风内动诱发的头痛,现代对应的是降压。
7、血药:柿肉、柿饼入血分,用柿肉、柿饼配糯米、陈皮,可治疗月经过多、崩漏、咳血、咯血等。
8、肾药:柿蒂、柿花对夜尿频多有疗效,柿蒂加水煎半碗,能很快缓解夜尿频多问题,对小儿遗尿有明显改善作用,柿饼、柿霜能补肾阴,益肾精。
在不少地方,人们用柿子、花叶等,解酒、清热,外敷消肿毒,缓解皮肤病痛,是偏方里的“常客”,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老百姓寻常病症用柿子来治疗的很多。
不过,柿子可食用、可药用,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表现在:
一是柿子熟了之后非常甜腻,含糖量高达15%以上,能被人体较快吸收,所以糖尿病人群不适合食用。
二是柿子未熟透,都叫生柿子,非常苦涩,难以入口,需经过后续处理,否则会引起肠胃、口腔不适。即使柿子成熟,每天食用量不宜超过2个。
三是胃酸分泌量多的人,要谨慎吃柿子,更不能空腹吃,防止胃结石,对健康带来影响。
四是柿子甜腻对牙齿有影响,牙周疾病患者不能吃,脾胃虚寒的人最好远离。
五是柿子不能与酒、茶水一起吃,会生成难以消化的物质,带来身体不适。
柿子,最喜欢吃的水果[墨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