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死后,朝廷命人清点财产,发现房产9处,白银两万五千两

慕容子归鸿 2024-11-19 05:36:55

1812年的初冬,湘水河畔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乡邻们纷纷摇头叹息:“又多了一个要吃粮的孩子。”这个男婴便是后来的左宗棠。

出生在贫困的书香门第,他的童年既充满了书卷气,也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父亲左观澜,虽得过秀才功名,却因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九口的生计,常常为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发愁。

家境虽寒,但左家对读书的执着却丝毫不减。

左宗棠和兄弟们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跟着父亲念书习字,青灯黄卷成了生活的主旋律。

但命运似乎总爱与这家人开玩笑,大哥早逝,母亲紧随其后离世,父亲在一连串打击下也撒手人寰,年仅18岁的左宗棠,成了一家之主。

年少的左宗棠并未被困难吓倒,他深知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为了继续求学,他毅然将家产分给寡嫂和侄子,自己则带着几本旧书,步行几十里来到长沙,投奔城南书院。

这所书院以严格和奖学金制度闻名,左宗棠决定以自己的勤奋拼搏争取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他每日天不亮便开始苦读,夜深人静时仍挑灯学习。

在书院的日子并不容易,他经常因为买不起新书而发愁,但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结识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贵人——贺长龄。

贺长龄是江苏布政使,才学过人,为人敦厚。

贺长龄不仅将自己的藏书借给左宗棠,还不时指点他学业。

贺长龄回任后,他的弟弟贺熙龄接任书院老师,继续提携左宗棠,这一对兄弟的帮助,让左宗棠的学术视野大为开阔,思想也愈发成熟。

21岁那年,左宗棠终于在乡试中取得了举人资格,就在这一年,他与周家的千金完成了童年定下的婚约。

婚后,左宗棠试图通过科举获取更高功名,但三次礼部试皆落榜,接二连三的失败并未让他气馁,反而促使他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他逐渐将目光转向自己更感兴趣的农学与兵法,他买下田地,亲自参与耕种,研究农作物生长规律,撰写农学心得;与此同时,他研读《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古籍,结合实地考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军事见解。

沙场立奇功

1852年,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战火蔓延至湖南,此时的左宗棠已在曾国藩的麾下担任幕僚,负责参谋大事。

曾国藩素以爱才著称,他很快注意到这个并非科甲显赫但深具军事才能的左宗棠。

彼时湘军尚在组建之初,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曾国藩迫切需要一个能为他分忧解难的助手。

于是,在湖南巡抚胡林翼的举荐下,左宗棠被推上了前线,开始主导作战策略的制定。

左宗棠为人刚直,行事果断,他一到前线,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整顿军纪,将士们对这位新上任的指挥官既佩服又畏惧。

在作战中,左宗棠擅长运用“诱敌深入”的策略,他分析敌军的进攻路线,结合地形特点,设伏歼敌。

他所带领的部队军纪严明,不扰民、不妄杀,每攻下一城,都会优先安置流离失所的百姓,极大地赢得了民心。

随着战功累累,左宗棠的声名日隆,最终,他因镇压太平军的卓越表现,被任命为浙江巡抚。

浙江当时的局势复杂,既要面对内乱,还要应对外国势力的侵扰,左宗棠一上任,就显示出卓越的行政能力。

他以雷霆手段肃清官场积弊,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还利用浙江的经济优势,为军队提供粮饷和装备,为战局的进一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1863年,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兼兵部侍郎,从浙江到福建,他迅速推动新式船厂的建设,着手组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现代化海军舰队。

他明白,在列强环伺的时代,国防的强大不仅需要军队,也需要工业支撑,福州船政局的建立,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造船业的基础,也为日后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但左宗棠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西北的功绩。

1875年,新疆的局势动荡不安,外敌入侵,边疆岌岌可危,左宗棠年逾六旬,却主动请缨,担负起收复新疆的重任。

他的军旅生活已持续多年,身体并不强健,但面对国家的危难,他毅然决然地表示:“吾必死疆场,寸土不让!”

寸土不让

新疆地区的局势急转直下,阿古柏入侵南疆,占领大片土地,建立起所谓“哲德沙尔汗国”,与此同时,沙俄乘虚而入,侵占伊犁地区。

英国也不甘落后,试图将阿古柏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整个新疆被割裂成了一个个版块,国家主权面临严重危机。

彼时的朝廷内部,为了海防与塞防孰重展开激烈争论,一部分官员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主张放弃西北,将重点转移到东南沿海。

而另一部分以左宗棠为代表,坚决认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新疆必须收复,否则必将祸及内地。

在一次次的朝堂争辩中,左宗棠以不屈不挠的态度,坚持力排众议。

他不仅在奏折中详述西北失地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还在面对慈禧太后和大臣时反复重申:“新疆虽远,却关系国家肢体,不容放弃。若此时弃之,他日再难收回。”

面对那些主张停战求和、节省军费的官员,左宗棠愤然反驳:“敌寇步步紧逼,非兵马粮饷足不能御之。若今日节此区区用度,明日恐失万千金之地。”

这番话掷地有声,终使朝廷同意恢复西北之战。

左宗棠肩负收复新疆的重任,受命为钦差大臣,统筹筹备兵力和粮草。

但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充满艰难,他不仅面临军事上的严峻挑战,还要克服后勤补给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运粮难题,他提出修建从甘肃到新疆的“粮道”,在沿途设立粮仓和补给站,开辟了一条稳定的运输线。

这条“粮道”被当时的人称为“战场生命线”,不仅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给,还为新疆的民生恢复奠定了基础。

战役开始后,左宗棠根据新疆的地形和敌情,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他深知敌强我弱,贸然正面冲突会徒增损耗。

因此,他选择先攻北疆,剪除阿古柏的羽翼,再伺机收复南疆。

在每一场战斗中,左宗棠既注重兵力部署,又关心士兵纪律,他明确下令:“军纪严明,决不扰民;若有擅杀、擅掠者,军法从事。”

他以铁腕手段约束士兵,同时推行宽厚仁政,对被俘的敌军士兵和百姓一律优待,这种既有力又温和的策略,大大削弱了敌方的军心,也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

他以年逾六旬之龄,亲自率军进驻前线,甚至提出“抬榇出征”,表明宁可牺牲也不退缩的决心。

敌军见左宗棠亲自坐镇指挥,军心大振,不敢轻易进犯,而左宗棠则带领将士们一路势如破竹,攻城拔寨。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新疆的大部分失地被陆续收复,阿古柏政权土崩瓦解。

但左宗棠的“寸土不让”远不止于疆场上的胜利。

1880年,沙俄提出了苛刻的“里瓦几亚条约”,不仅强占伊犁,还索要巨额赔款,这份条约不仅激起了全国上下的愤怒,也让左宗棠义愤填膺。

他迅速上书朝廷,强烈反对签署此条约,指出:“若不与之争,则此等觊觎之心,将愈加难遏,国之疆土终无安宁之日。”

左宗棠同时提出“先议后战”的策略,一方面加强外交谈判的力度,另一方面迅速部署军事力量,做好开战准备,他亲自坐镇哈密,指挥部队屯兵练武,与沙俄形成对峙局面。

最终,清政府在谈判中赢得了主动权,沙俄不得不签署新的条约,将伊犁的大部分地区归还中国。

尽管最终仍有部分领土未能收回,但这一胜利已是晚清外交中的一大亮点。

新疆收复后,他多次向朝廷上奏,强调东南沿海的防御必须加强。

他提出在台湾设省,派巡抚驻守,并推行一系列军事改革。这些建议虽然在他生前未能完全落实,但为后来台湾设省打下了基础。

直至病重弥留之际,左宗棠仍不忘疆土安危,他用颤抖的手写下最后的遗折,再次提醒朝廷重视边疆和海防,这份遗折成为他留给后人的最后嘱托。

遗产何处去

1885年,当左宗棠溘然长逝的消息传回朝廷时,清廷特意派遣官员清点他的遗产,作为一名在晚清政坛举足轻重的封疆大吏,他的收入按理来说绝不算少。

但当清点结果公诸于世时,满朝上下无不讶异——九处房产,两万五千两白银,这份遗产,与他多年身居高位、累立战功的形象完全不符。

那么,这些年左宗棠的收入究竟花去了哪里?

作为一名长期在地方任职的封疆大吏,左宗棠的合法收入并不少,清朝官员的俸禄表面上看起来微薄,但实际上还有“养廉银”等额外收入补充。

以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和闽浙总督的职位计算,他每年能领到的俸禄和养廉银合计高达两万多两白银。

而担任陕甘总督期间,由于辖区较大且事务繁重,他的年收入甚至可达到四万两左右,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他的总收入不下百万两白银。

但问题在于,这些钱他几乎从未为自己积累过财富。

左宗棠一生崇尚节俭,对家人的要求尤为严格。

他早在担任巡抚时就立下家规:家中饮食不得过于丰盛,日常饭菜多以简单的蔬菜和粗粮为主,每日不得超过两荤一素,甚至有时连肉也要节省下来。

他每月仅给家中开支二百两银子,而这些钱不仅要养活家人,还常常用于接济困难的族人和乡邻。

不仅如此,左宗棠的大部分收入还被用于更为广义的“家用”——赈灾、修筑工程、支持地方发展。

1869年,湖南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左宗棠亲自捐出了一万两白银用于灾民安置,后来,他在西北担任陕甘总督时,又为应对旱灾,再次捐出万两之巨。

他并非只是在大灾之时慷慨解囊,而是平日里也对百姓疾苦格外关注,修桥铺路、整治水利,只要他认为有利于百姓,他都会主动掏腰包。

其中尤为人称道的,是他在西北的“民生工程”。

新疆收复之后,为了巩固边疆,左宗棠不仅组建了现代化的军事力量,还着力于民生的恢复。

他为了解决当地粮食供应问题,提出“屯田养兵”的策略,并投入巨资建设灌溉系统,使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他用个人积蓄为当地购买种子,甚至自己亲自指导农业生产,这种倾尽所有的做法,不仅让他失去了积攒财富的机会,也让他的每一分收入都能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力量。

除此之外,左宗棠还以资助教育为己任,在他担任地方官员期间,常常出资为贫寒学子提供学习机会。

他认为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设立学田,用以支持有志读书却家境贫寒的年轻人。他还大力倡导新式教育,推动福州船政学堂的建设,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这些学堂中的学子,有许多人的学费来自左宗棠的私人捐赠。

至于那九处房产,实际更是名不副实,左宗棠在长沙的居所,是一座简朴的旧宅,还是好友骆秉章、胡林翼联手赠送的。

其余几处房产中,有两处是家族墓地,几处是偏远的村舍,既没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也无法产生可观的收益。

面对这样的清点结果,有人私下感慨:“左宗棠的遗产,还不如一个普通县令。”但这恰恰反映了左宗棠一生的清廉本色。

他常对属下说道:“为官者,当以身作则,不贪不腐方能为民所信。”这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他处事为官的根本原则。

有记载称,左宗棠去世后,家人甚至连操办葬礼的费用都十分拮据,许多开支需要依靠朋友和部下的资助。

但他的四个儿子却始终秉承着父亲的遗训,生活简朴,未曾染指不义之财。

左宗棠的遗产虽然不多,但他的真正财富却流向了百姓。

2 阅读:168
评论列表
  • 2024-11-20 13:00

    民族英雄

  • 2024-11-21 16:07

    不要编这种污蔑民族英雄的谣言,不然我见一次骂一次!

  • 2024-11-21 16:02

    造谣者死无葬身,

  • 2024-11-21 16:06

    故意编这种无知的谣言,他是个大清官,他过世后曾国藩还派人稍了银两去救济过他的家人的!你居然污蔑人家有两万五千两白银九处家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