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人之所有者,唯血与气耳。”若将人体喻为一座精密运作的机器,气血无疑是驱动其运转的核心能源。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气血的充盈程度直接关联着生命力的旺盛与否。当气血充盈时,人的身心状态俱佳;反之,气血不足则可能引发一系列身心不适。
你的气血足吗?
日常生活中,若你时常感到疲劳不堪,言语间稍显气短,睡眠质量欠佳,观察下眼睑和指甲的颜色是否变得较为浅淡,或是女性朋友们发现自己的月经量偏少,这些细节之处,往往能反映出你气血的真实状态,这些都可能是气血不足的外在表现。
气血不足,要学会“忌口”
中医认为,气血被视为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核心要素,其源泉在于日常饮食,经由脾胃的转化而生成。
脾胃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气血的生成。当脾胃功能强健时,食物得以有效转化为气血等滋养身体的成分;反之,脾胃功能衰退则会导致气血供应不足。
因此,对于气血不足的人群而言,调整饮食结构、养护脾胃显得尤为重要。
1.应避免过饱或过饥
理想的饮食状态应保持在七八分饱,既不过度摄食,也不让身体处于饥饿状态。长期饮食不足会削弱气血的生成基础,而过饱则可能损伤脾胃,影响其正常功能。
2.细嚼慢咽
充分咀嚼食物有助于其更好地被身体吸收。对于吃饭速度快的人,应特别注意培养细嚼慢咽的习惯。建议充分咀嚼食物,直到食物在口中变成糊状为宜。对于脾胃功能较弱或老年人,可以适当增加咀嚼次数。同时,合理的用餐时间也很重要,早餐建议控制在15~20分钟,而中、晚餐则应保证30分钟左右的用餐时间。
3.多吃甘性食物,少吃寒凉之物
在食物选择上,应多吃甘性食物,如红枣、猪肝、当归、红豆、阿胶等,这些食物对于补气血特别有益,尤其适合女性。同时,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损伤脾阳,影响气血的生成。
每日抽空练习跪坐,能为身体带来诸多益处
1.涵养气血,活化循环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气的充盈与节制使用是保持精力的关键。通常,人体气血多汇聚于上半身,难以触及脚底。而跪坐之法,恰能“引血下行”,将气血引导至下半身,实现“养气”之效。从生理学角度看,跪坐还能减少下肢血液供应,促使血液加速回归肝脏与心脏,便于心脏将血液泵送至全身,滋养每一个细胞,使精力更加充沛。
2.疏通经络,唤醒活力
跪坐时,腿部前方的肌肉紧绷,有效拉伸了循行于此的足阳明胃经。此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具有疏通经络、唤醒身体活力的作用。
3.调和脾胃,固本培元
膝盖下方左右两侧的凹陷处,分别是犊鼻穴与足三里穴的所在,是胃经的主要养生穴位。跪坐能刺激人体的胃经、脾经与肝经,保持其通畅无阻,从而调和脾胃,固本培元。
4.延展脊柱,重塑体态
跪坐能保持脊柱的中正,为脏腑的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它还有助于拉伸腿部及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增强下肢的柔韧性,改善血液循环。此外,适当的跪坐还是膝内翻、骨盆前倾等不良体态的有效矫正训练方法。
如何正确地跪坐呢?
明代文学家胡文焕在《养生方导引法》中详细记载了跪坐的具体方法,其要点在于:先正坐,并膝头、足;初坐时,足指相对,足跟外扒;坐上后,欲求安稳,须两足跟向内相对。
具体步骤如下:
在开始跪坐之前,若脚踝较硬或脚趾容易抽筋,需先活动踝关节,做好热身。
在地上铺设一个稍软的垫子,双膝并拢跪坐,脚跟也尽量并拢(若脚跟无法并拢,可适当分开)。
臀部轻轻坐于脚掌或脚踝上,找到舒适的状态,但避免将全身重量直接压在脚后跟上。
慢慢向上延伸脊柱,利用大腿肌肉的力量将上身撑起,保持上身端正挺拔,双臂自然下垂,手放于腿上。
跪坐时,你会发现呼吸比垂足而坐时更为顺畅。此时,配合腹式呼吸法,使吸气更深更长,有助于补肺气、养肾精。
跪坐可以每日练习,但时间不宜过长。初学者每次以2~4分钟为宜,若感到膝关节不适,应及时变换姿势。
需要提醒的是,对于下肢静脉曲张或骨质疏松的人群,不建议尝试此方法。
气血不足的人,多练3招
针对气虚体质的人群,一般建议进行低强度且多次的锻炼,以强化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除了跪坐之外,以下3个简便易行的动作也值得坚持练习:
1.抛空锻炼
端坐在椅子上,左臂自然屈肘,掌心向下放在大腿上;右臂屈肘,掌心向上,模拟向上抛物的动作3~5次,然后换左手重复以上动作。全部动作为一组,每天练习5组。
2.荡腿放松
选择一个较高的椅子坐下,高度以端坐状态下两脚自然下垂而足尖不触及地面为准。两脚悬空,前后摆动10~15次,逐渐增加摆动的幅度,每天练习3~5次。
3.揉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在膝盖下方约四指宽的位置。按摩时可以用拇指点按或点揉足三里穴位,每侧持续30秒,左右交替重复3~5次。按摩的力度以按压后拇指指甲变白为度。